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周末·柳泉】银婚与毕业



银婚与毕业

苏向阳

  

  2016年是我和妻子结婚25周年,也就是传说中的“银婚”。由“纸”而“木”而“水晶”……岁月流转中,我们不知不觉已经两鬓染霜丝,步入“银婚”殿堂。回眸沉思,25年的风雨同舟,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23岁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所以这篇文章就以这个为标题,一来总结夫妻“执子之手”同赴“死生契阔”的点滴心得,二来表达孩子“百尺竿头”可以“更进一步”的殷切希望。

  其实我们的婚姻与孩子的成长,是25年来,我们夫妻生活这枚银币不可分割的正反两面,究竟是婚姻成就了孩子,还是孩子成就了婚姻,在我这个当事人看来,都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不过,所谓“习气成瀑流”,经过25年的打磨周旋,我和妻子已经成为彼此在这个世界上不可分割的“亲人”,尤其是孩子上大学以后,我们面对突然失去重心的生活,开始了新一轮的适应,而就在适应得勉强及格的时候,银婚纪念日快到了,孩子也将大学毕业了。

  于是,学着西方人的调调,我提议趁着要去给孩子打包行李的机会,提前把银婚纪念旅行也“打包”同时进行了,妻子虽然不是很情愿,但也颇懂得“借坡下驴”的机会难得,便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6月21日早晨,我们到达上海,在酒店住下后,吃过简单的早饭,我们就赶去复旦大学和11点半下课的女儿会合。不过,等我们赶到约定的光华楼下,却接到女儿的短信通知,说由于是最后一节课,老师可能拖堂半小时,让我们到东辅楼的一楼去等她,外面太热,那里有免费的空调可以蹭。我和妻子小心翼翼地踱到东辅楼,发现一楼的大厅里有一群学生正忙活着某个学院的毕业典礼。我们在东面靠窗户的地方搬个凳子坐下来,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们脱去或者套上学位服,不免想起四年前送孩子到大学报到的情景,这简单的一脱一套之间,对其中的不少人来说,生命中最可宝贵的回忆也许就成为无法触及的历史了。

  慨叹之后,心情平复下来,孩子却一直没出现,直到接近下午一点,我们才在赶来大厅的人群中发现了女儿的身影。孩子22日要参加上海事业单位招聘的面试,这也是我们21日到达上海的原因,28日还要参加最后一门课的考试,所以我们也不敢耽搁她太多的时间。不过,愿望是一回事,实际却是另外一回事。仅仅是接下来的午饭,我们便绕着五角场转了一个来回,直到下午两点多才吃到嘴里。而由于酒店是新换的一个,怎么回酒店便成为那天下午我们一家三口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争吵、问路,再争吵、问路,几个回合后,酒店依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最后经过高德导航的耳提面命,我们才从离开时相反的方向回到了酒店。争吵和跋涉带来的疲劳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心情,所以第二天面试时,她的发挥应该不会很理想。

  因此,在面试结束后的午餐时,我们和孩子商量,接下来的两天,她静下心来准备最后一门课的考试,我们就到普陀山去二日游一下。回来后,再给她打包行李回淄博。由于6月29日是女儿的生日,所以,我们决定给她过完生日再回家,而从普陀山回来后,25日给孩子打包完行李、书籍等物品,26日到28日,我们又忙里偷闲到黄山三日游了一番。

  古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从我和妻子银婚纪念旅行与孩子大学毕业离校“二事合一”,就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离“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人生,其间的距离,恐怕要高过黄山的光明顶了。

  佛陀告诉我们: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我们之所以内心烦恼不断,根本的原因是欲望太多,不能摄心归一。人生的智慧,不在于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于你面对“起灭无常的人生境界”,能够“气定神闲,一心不乱”。

  而我们夫妻银婚纪念与女儿大学毕业离校同时进行,一心二用,这就犯了“贪”,由此,“嗔”、“痴”也接踵而至,所以,我们的初衷,和实际取得的效果,自然是“南辕北辙”,但这也是“种瓜得瓜”,自然的结果,怨不得也怒不得。

  其实,夫妻生活经营到银婚,在当下纷扰嘈杂的时代,已经是蛮可以自我陶醉一下的小小成就。当然,这种“增上慢心”也是“痴心”的一种,需要自我克制。毕竟,比起金婚、钻石婚,我们的境界还差得很远。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对外界的索取与获得有多少,而在于你内心对于自我境界的把握有多坚定。所谓的“金刚不坏”,就是面对自己的生命“节节肢解”时,依然能够“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没有丝毫的“嗔恨心”。而这,也许就是包括婚姻在内,世间一切事务得以持续发展的真谛之所在。

  当然,婚姻首先是感情的结晶,所以,必要的妥协与退让,不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恰恰是婚姻生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而偶尔的任性坚持,也许就在你认为即将惹起对方反感的时候,铸成你婚姻生活中的一个经典,成为妻子一辈子都津津乐道的回忆。比如,这次银婚旅行到黄山,正赶上安徽风雨交加。第二天中午,经过西海大峡谷的艰难跋涉赶到鳌鱼峰下时,妻子已经几乎走不动了。风大,雨也淅淅沥沥,我便建议她坐滑杆上山,妻子起初不同意,但在我的坚持下,她还是坐上了二人抬的滑杆。在随后我抓拍的照片里,滑杆上妻子开心的笑容,灿烂得让黄山的风雨仿佛都沐浴在阳光里……


淄 河

张成刚

  

  从小喝着淄河水长大的我,对淄河的感情可能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我的家乡南杨,就依偎在淄河河畔,河水从村西而来,犹如九曲玉带,不疾不徐,绕村向北流去。河水就是南杨的魂灵,养育着古村,滋润着民生。那时候,淄河常年有水,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鹅卵石上鱼虾成群,两岸的柳树郁郁葱葱,婀娜妩媚,倒映水中,真真应了“鱼在石上,树在水中”。

  淄河是我儿时的乐园。冬天,冰封的淄河滩白茫茫如镜子一般,我们在河面上滑冰,打陀螺,最刺激的当属“冰钓”了,就是砸开冰块,在冰面上钓鱼,每当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被甩到半空中的时候,尖叫声、欢笑声顿时溢满整个冰面;春天,夕阳西下,放学后赶着牛羊的我们,能用柳笛将淄河滩演奏成一场五彩缤纷的欢乐交响乐;夏天,河水、沙滩,更是我们的乐土,摸鱼捞虾粘知了,整个沙滩都是晒得黝黑的我们的身影;秋天,收获的季节,整个沙滩开始不断地变化色彩,先是满河滩鹅卵石上的地瓜干,一片片似白云飘落,然后是一摊摊的红枣,红彤彤如艳丽的晚霞,还有那沙土地种出来的花生,直吃的我们满嘴流油。河边沙滩上有成片的杨树林和枣树林。树林面积上百亩,从东西两侧将村庄围个严严实实。枣树有水桶般粗,树身疙疙瘩瘩,果实细脆甘甜,而具体是哪年哪月谁栽种的,已经无人知晓。据村中百岁老人回忆和树的年轮推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村子北面有两个大柿子园,树木参天。那时,东西河打栆,北崖摘柿子,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快乐的事情了。

  参加工作后离开家乡,但儿时的淄河水却一直是心中最美好的珍藏。几年前调到齐陵工作,我又开始了与淄河的不解之缘。多少个红日东升的上班路上或晚霞飘飞的下班路上,我会漫步太公湖畔,感受它的温润,给自己一个和从小伴随自己长大的母亲河亲近的机会,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彻底放空。清晨或傍晚的太公湖波光粼粼,白鹭徜徉,草长莺飞,静谧安详。

  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它自南向北贯穿整个临淄,滋养了沿岸的临淄人,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千古流长,既滋润了古齐大地,也孕育了临淄的文明。《禹贡》记载:“潍淄其道(导)。”《元和郡县志》中,亦记有大禹疏导淄河的传说。据考证,距今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渔猎种植。此后,勤劳智慧的临淄人民,一代一代,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闻明的齐文化,谱写了人类历史的绚丽篇章。

  1971年,淄河上游太河水库建成,临淄区内河段干涸,河底仅剩黄沙一片。沿河村庄有的填土造田,有的开发沙场,又兼一些企业排污污染,整个淄河面目全非。临淄区委区政府围绕着“治水植绿,还民生态”的主题,开始了对淄河的分期治理。2001年建成了太公湖,形成近1000亩水面。并且以太公湖为中心,沿淄河两岸,因地制宜地完善防护体系,相继建设了太公植物园等3200多亩生态湿地,主河槽两岸建成上百万平方米的生态护坡和几十公里的环湖道路,形成“水绿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廊风貌,使古老的淄河再现清流。

  如今,太公湖不仅是临淄人民休闲娱乐的乐土,还是大群白鹭的家园,每年的春天,大批白鹭和灰鹭会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到这里,在此繁衍后代,休养生息,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来此记录这人鸟和谐的盛景。

  淄河水自南向北傍依着整个齐陵,不仅养育了勤劳的齐陵人,也给齐陵留下了众多美好的传说。

  淄河过牛山山麓,曲折东流到柳店村。获国家地理标志的“柳店韭菜”就产自这里,柳店韭菜之所以闻名遐迩,与淄河水的浇灌应该功不可没吧!这里是淄河与东西古道相交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马陉。《左传》记载:“入自丘舆,击马陉是也”。就指此地。去此以东,在淄河店村东和柳店村南,各有烽火台遗址一处,曾有清兵驻扎。临淄八景中的“淄江晚钓”,也在这一带。“淄江钓罢归来晚”:淄水河畔,日落西山,人们钓鱼乐而忘返。清朝邓性曾作《淄江晚钓》:“断岸潆洄碎石津,波光遥映月生春。于今偶见垂钓叟,回忆当年钓渭人。” 

  随流而下,河之东岸今齐陵街道东西龙池村之间,原有一水潭,名龙池,泉水汹涌,清澈见底。临淄八景之一的“秋入龙池月皎皎”,即指此处。龙池左右分别有一口水井,皓月悬空之夜,月影倒映在龙池之上,景色颇为优美。宋代赵明诚曾赞曰:“原泉混混,绿竹猗猗”。


记忆中的龙湾

谭启东


  龙湾,在我的家乡望娘沟村西北方向。七星河流经我村,连续拐了几个弯,水涟涟,弯不断,形成了七拐八弯的景象。如果从空中俯瞰七星河,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这里,龙湾就是那条巨龙的龙首。

  据传说,“七仙女”在望娘沟被玉皇大帝强制归天,她在人间撇下了一双儿女。“七仙女”每日思念他们,恰遇大旱之年,“七仙女”找到龙王,要求龙王行雨望娘沟,以拯救自己的骨肉。龙王命三太子去播云行雨,三太子打探回复道:“望娘沟离东海千里之遥,无云可播,无雨可行。”龙王听后亲驾云头来到望娘沟地界,看到一条河流经这里,就用手一点,一个较大的湾就出现在七星河上,这就是龙湾。龙王命三太子负责这里的降雨之事,回东海去了。从此三太子每次行雨完毕后,总要在七星河上游戏一番,翻来覆去,东摇西摆。这样以来,七星河就变得弯弯曲曲,看似一条巨龙,活灵活现。

  龙湾是我儿时的乐园。夏天,我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来到龙湾,尽情玩耍。说起来,我游泳的技能还是在龙湾学会的。那时学游泳很容易,大多数小孩不怕水,见了水,脱了裤子就往里跳。学游泳,喝点湾水,吃点紫泥是常有的事,用不了三五回,就学会了,反正姿势都不正规,只要在水里淹不着就行。我们玩得高兴时,就分成两伙打水仗,场面非常热闹。水仗打完了,就噌、噌跳到湾边的岸上,一个个光溜溜地蹦着撒欢。

  夏天,雨水增多,龙湾的水面扩大,河水也变得浑浊,不时出现漩涡和水浪,危险也随之而来。但对我们这群孩子来说,反而玩得更狂,经常是暴雨还没有停,山水翻滚着巨浪汇入龙湾,浪花四溅。这时我们就冲了进去。大人对我们这种玩法非常担心。现在想想,这种玩法确实不足取。

  到了秋日,天气转凉。龙湾水草美,虫儿叫,鸟儿欢,鱼儿肥。浑浊的河水也沉淀下来,湾水清澈,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树木、水草倒映水中,波光粼粼,相映成趣,为龙湾又平添了几分色彩。这时的龙湾,蜻蜓点水,蛙鸣低吟,蝉声不断,水波涟涟。潜在水底的鱼儿隐约可见。

  龙湾收获的季节,也是虫儿,鸟儿的世界,更是鱼儿的盛会。

  冬天,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龙湾结冰的冰面上滑冰,打“魔忽鲁”,在岸边踏雪,堆雪人,打雪仗……

  转眼春天又来了。龙湾一派生机。岸边杨柳吐绿,湾前桃花盛开,天上燕子觅食,树下狗儿打盹,堤上黄牛吃草,水中鱼儿畅游。春天龙湾的水少了,我们这群孩子最大的兴趣是捞鱼。龙湾大,水又多,捞鱼要先在湾的上游挖一水道,引水绕过龙湾,分流了大部分水,再垒两道坝堰,把河水堵住。然后我们用水桶、脸盆尽量把龙湾的水排到最小的时候,十几个孩子就一起光着屁股,使劲把龙湾中存下的水搅浑,这样把鱼呛得直往水面上伸头。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筐子、网子捞鱼了。

  夕阳西下,我们提着捞来的鱼回家去,到家门口,经常受到大人的斥责,一是担心我们的安全,二是嫌弄得太脏了,简直弄得像个泥人。

  每每想起龙湾,也就想起了我的童年时期,但是河流与时光一样不能倒流。现今的龙湾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或许有一天,龙湾又能恢复了过去的景色。我期待这一天。


舌尖上的晏婴

周游

 

   “廉政”一词最早亮出于晏婴舌尖之上。

   晏婴始终认为:“廉者,政之本也。”于是,他“食不重肉”,至多就是“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参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次,晏婴陪齐景公及群臣到纪地游览,有人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金壶的里面刻有“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字。齐景公看后说:“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臣附和,晏婴却说:“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齐景公反问:“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回答:“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并且对照去做,能不亡国吗?”齐景公若有所悟,频频颔首,并对随从说道:“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参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晏婴正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耻贪抑奢,禁侈尚俭,清廉自守,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为国人垂范,以纠正风靡全国已久的奢侈之风。因此,每当齐景公有所赐予,晏婴总是再三辞绝,以君子之行自律。晏婴深知,富贵财富虽为人之所欲,但过度的追求则会走向反面,应以德行节制自律,克勤克俭。一天,晏婴准备用餐,齐景公的使者来了,遂把饭菜一分为二,结果两人谁也没有吃饱。使者就将此事禀报了齐景公,齐景公不解地问道:“堂堂一个相国怎么贫穷到这般境地呢?”于是,齐景公也到晏婴家去蹭饭,亲自考察他的生活状况。晏婴十分热情地接待了齐景公。不一会儿,饭菜就上桌了。齐景公没有看到什么珍馐,也不见什么美味,主食就是脱去糠皮的小米,佐餐的有晏婴猎来的三只小鸟,还有五个煎鸡蛋、一盘炒苔菜而已。齐景公慨叹道:“晏子啊,你是相国,竟然如此贫穷!可我却根本不知情,说来,这是我的罪过呀!”晏婴却说:“大王想到哪里去了?现在社会物资匮乏,脱糠米饭是士人常吃的第一道食品,飞鸟是士人常吃的第二道食品,苔菜和鸡蛋是士人常吃的第三道食品。晏婴没有超人的德行,却一个人吃了三道士人的食品,这都是大王的恩赐呀!晏婴不穷。”事后,齐景公派人送给晏婴很多财物,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前两次都被晏婴退回。第三次,他向齐景公拜谢道:“我真不穷。大王的恩赐足以泽及我三族和我的朋友,而且还有余钱来赈济百姓,可见大王给我的赏赐已经够丰厚的了!……钱多了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得罪人。再说,人死了之后,所有的财物都要归于他人,那些拼死拼活搜罗钱财的人只不过是在替别人当钱柜而已,聪明人是不干那种傻事的。我只要有一身衣穿,有一碗饭吃,免于挨冻受饿就心满意足了。”齐景公说:“管仲曾经接受了桓公五百个书社的封赏,您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赏赐呢?”晏婴答道:“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参见《晏子春秋·內篇杂下》)

  晏婴常和齐景公探讨廉政问题。据《晏子春秋》记载:“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这是晏婴对“廉政”的理解。


蛙鸣一夏

陈树庆

  

  蛙鸣是乡村田野独有的声音,没有蛙鸣点缀的乡村田野是沉沉的,也因了蛙鸣乡村田野而灵动,而鲜活。

  夏日来临,走在乡下田间,随时可见蛙的身影,蹲伏在路边草丛中,或池塘边,见有人来,便蹦跃而起,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跃入池塘,留下一圈圈散开的涟漪,或是跳进路边草丛难寻其踪迹。蛙鸣是乡村耕种的鼓点,蛙鸣一起,农人们播谷插秧,禾苗在蛙鸣中酝酿一季的收成,农人在蛙鸣中绽放甜蜜而憨厚的笑容。

  炎夏,每当夜幕降临,蝉噪刚止,蛙鸣又起。潜伏于月色中的蛙们,开始大显身手,先是一声,两声,犹如吹响集合号,零星的蛙鸣,立马导致蛙声四起,或高或低,或近或远,如鼓如颦,如醉如狂。伴随着淡淡的如水月光,翠绿的田野,从不同的地方升腾而起,彼此同气相求,互相鸣叫应和,汇聚成一曲规模宏大的别有风味的田园交响乐,谱写华美自然的生态乐章。尤其是久经干旱,异常闷热的中午,蛙鸣如鼓,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一浪高过一浪。顷刻之间,大雨伴着雷电而来,倾盆而泻,蛙鸣悄然沉寂。“日色云收处,蛙声雨歇时。”黄昏,肩荷镰锄的农人,呼吸着清爽的空气,沿着雨水浸泡得酥软的田间小道,伴着阵阵的蛙鸣,走向炊烟萦绕的家园,劳作的艰辛与困乏顿时消失,心情便如经洗礼后的田野般清新。

  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日落西山,晚风徐来时,落日的余晖映着翠绿田野,蛙鸣声声,悠悠飘来,冉冉而去,仿佛一缕炊烟,随风飘扬。此刻,村里家家饭食飘香,归来的农人在院子中将饭菜摆妥,饮着醇香美酒,伴着动听的蛙声,将这醉人的光景饮入心怀。村前的田地里,荷塘中,蛙鸣高亢热烈,一片喧闹,鼓起胸前的囊袋,一吐一息,尽情释放着心中的激情,酣畅淋漓地发挥到极致,成为响彻田野的天籁。到后来,便是“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合唱。在明月清风间点缀着夏日晚上的气氛,令人生出一种悠闲的意境。

  静坐荷塘,盈盈密密的荷叶绿得赏心悦目,塘里漂浮起团团绿晕,把五脏六腑滋润的亦如那般嫩绿。月华如水,泼洒在荷塘里,荷叶泛着银光,蒙眬的夜色如诗如梦。不经意间,荷塘里早已响起蛙鸣,你一声我一声,像对歌似的,不觉一会儿,蛙声由三三两两群集变成了蛙鸣阵阵,如波涛汹涌,如狂风暴雨,撞击着耳膜,敲击着心扉。吴融的《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在习习的晚风中呼吸着阵阵荷香,蛙声是如此动听,恬静而又和谐,演奏倾诉着傍水而居的家园,澎湃着与水嬉戏的激情。听得入了神,不知不觉走近荷塘,“扑通”一声,溅起一朵水花,泛开一片涟漪,一会儿,在水面上露出一双小眼睛,机警地望着岸上。月已西斜,田园清纯得只有蛙声一片,点缀着寂静的夜晚并使寂静的夜晚变得生动起来,农人枕着此起彼伏的蛙声不知何时已进入梦乡。

  祖辈为农而现居城市的我,回到乡村也很少听到蛙声了。因这些年,环境污染、餐桌美味、地盘侵蚀,蛙儿离我们渐行渐远,就是在乡村,本该是蛙声一片的七月,要想能听到蛙鸣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想起夏日来临,搬张竹椅,在蛙声如鼓月如银的夜晚,听取来自大自然的蛙鸣声声,那是一种天赐的清福。

  现在,听取蛙鸣对人而言,渐渐地成了一种奢望,一种想象。人生易老,蛙鸣不衰。年年的这个时节,记忆中蛙鸣还是鲜活如昨,激情鼓荡。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