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或许这就是老经验钓不到鱼的原因

钓鱼密探 2017-04-03


钓鱼人最痛恨的是,现在电鱼、毒鱼和炸鱼的人真是太多了。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无鱼可钓。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野生鱼为了躲避渔人的电炸网捕,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简单来说就是鱼变聪明了,让人掌握不了它的生活规律,这也是现在钓鱼越来越难的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要钓到鱼,除了要找到有鱼的钓点,还得了解鱼类生活习性的改变,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如果还是固守老的钓鱼经验,可能难有鱼获。下面就来看看“现代鱼”跟以前的鱼到底有什么不同?


变化一

大鱼都躲到水底去了



鲢鳙、草鱼等较大型鱼种,本来是属于中上水层的鱼类,过去总喜欢成群结队在水的中上层活动。但近几年来,没人承包的自然水域里,很少能见到上述几种鱼在中上水层活动的身影了。



大鱼在中上水层活动容易被人发现,一旦被发现,就会引来“杀身之祸”。鱼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改变在中上水层活动的习性,平时都躲到底层去了。因此,这几年来只有底钓才能钓获鲢、鳙、草、鳊等,浮钓则少有收获。


变化二

鱼儿不敢跃到水面打水



鲤鱼有个习惯:天气好、水中氧气充足的早上和傍晚,喜欢跃到水上,用尾巴打着水面,形成一朵朵的浪花,然后再沉到水里。鲮鱼也有这种习惯,但只跳出水面,不用尾巴打水。如果鱼多,这种现象就很多。因此,在一个水域里有没有鲤鱼和鲮鱼,有多少,鱼大还是小,有经验的人,过去在早晨和傍晚观察一段时间后就知道了。现在光凭观察已经不灵验了,即便天气再好,鱼儿也不会跃到水面和打水了。


变化三

中小型鱼类不敢靠近岸边



石鲮、鲫鱼、罗非鱼和其他小鱼,本来平时在距离岸边不远的浅水定居生活,所以以往人们用短手竿在近岸浅水里钓获上述三种鱼较多。但现在刚好相反,除了刚下大雨水较浑浊或近岸处水特别深以外,平时在近岸3米之内钓获的鱼少,而用海竿或4.5米以上长手竿远钓深水反而获鱼较多。


变化四

白天偏不去草多的地方



过去草、鲤等很多鱼种都习惯到某一相对固定的地方去活动觅食。例如江河湖泊中水草多的水域食物多,且可以遮挡人类视线,因此多数鱼类都喜欢到那里活动找食,所以钓者都爱选择草多的地方下钩。



现在不一样了,除了夜深人静时或人畜罕至的地方以外,平时白天鱼已经不敢在草区里大胆活动了。因为鱼也知道,草多处正是人们经常电、炸、打鱼的地方,如果还经常去那里觅食必然会引祸上身。所以钓者再也不能死板的按照过去“钓鱼不钓草,多数是白跑”的老经验下钩了,要根据不同水域具体分析来决定垂钓地点。


变化五

鱼洄游路线捉摸不定



鱼以往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洄游路线,也就是说,鱼经常三四条、几十条,甚至几百条,按一定路线边出游边寻找食物。过去人们掌握了鱼的这种洄游活动规律,就到鱼洄游的固定路线上去钓鱼,多会获鱼。


如今鱼洄游路线不固定了,今天取道过山边,明天取道过石旁,后天改线走中间。如果不根据具体钓场具体分析,光凭以往的老经验在过去鱼洄游的路线上下钩,是钓不到多少鱼的。


变化六

大鱼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以前我们钓都说“早钓太阳红,晚钓鸡进笼”“神仙不钓午时鱼”等,就是说鱼也要进食规律,一般来说是早上和傍晚达到觅食高潮。


现在可不同了,多数鱼,特别是鲢、鳙、草、鲤、鲮等体型较大的鱼,为了避免被渔人发现,尽量少四处活动。即使出来找食,也是多则多吃,吃饱了可以很近不吃,就静静地在水底下呆着。而且很多都是深夜才出来找吃的,这也是很多钓友白天多获小鱼,晚上多获大鱼的原因。



变化七

居无定所,鱼窝难找



鱼一般都是同种类集体定居在一个地方,也就是同一家族的鱼长期群居在一个窝点内。因此,过去有经验的钓鱼人到某个地方钓鱼,在下竿之前都先认真观察各个水域,凭自己的经验寻找鱼窝,在认定鱼可能会集体居住在某个地方后才抛钩投饵。而现在鱼在某个地方居住几天之后,又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住几天,让人们无法发现它们固定居住的窝点。


变化八

改群体活动的习惯



过去好多鱼种都是群体活动。现在可不是了,而是两三条、四五条,甚至一两条出游活动,这样才不容易被人发现,就是被发现了也很容易逃跑。不少人不知道鱼的这种变化,平时在一个地方钓上一两条或三四条后,以为找到了鱼窝,就整天死守原位,结果钓到日落西山收竿,还是原来的那几条。


野生鱼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不但对鱼本身有好处,而且对环保、对保护生态平衡也有好处,否则总有一天野生鱼会“销声匿迹”。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