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记住乡愁》之退海宝地宁车沽

新塘沽论坛 2017-04-08

来源:滨海时报 作者:李铁军




  到了北塘以北古老的宁车沽四村,只见芦苇茂盛、坑塘环绕,潮白新河和永定新河在村前村后流淌。听说记者来采访,不少乡亲们准备好图片和文字“材料”等着,他们是西村的屠俊坤、张旭久、张士东,北村的陈福清、张相友、李会山、张文焕、张起印。宁车沽有着600年文化与历史,乡亲们说宁车沽人踏实肯干、智慧、善良。但让记者记忆深刻的,还是村庄面临城市化变迁过程时,百姓们对生根之地的眷恋之情。他们纷纷行动起来,用文字记录家乡历史,用图片反映今昔变化,用舞蹈等各种形式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宁车沽简介
  宁车沽位于原塘沽东北部、永定新河北岸。东至蓟运河河道,西临潮白新河,西北与宁河县相邻,南临永定新河,北连清河农场。宁车沽是原塘沽北部最大的聚落,由东村、南村、西村、北村组成,呈块状分布。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东省武定府张姓逃荒到此,因路泥泞车轴折断,在此落户。初名“拧轴沽”,后演变为今名。
  京山铁路和北环铁路及津秦客运专用铁路经此过。这里是蓟塘高速公路、塘承高速公路、滨海新区西中环及延长线快速路和塘汉快速路的起始点。永定新河特大桥横贯境内。134路公共汽车通塘沽。按照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将建设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生态环境宜居的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退海宝地 历史悠久
  宁车沽位于原塘沽东北部、永定新河北岸。东至蓟运河河道,西临潮白新河,西北与宁河县相邻,南临永定新河,北连清河农场。听村里文化人说,宁车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宁河县举人郑国栋曾有诗云:“宁沽直接海门潮,芦苇葱葱地可樵。” 清代的廉永坊写诗道:“采采终朝日已哺,行行归影散樵苏。满肩担得斜阳去,十里宁沽一画图。”上述古诗描述的正是“宁河八景”之一的“宁沽樵影”,可见这片依河傍海的退海地的往日风光。宁车沽是原塘沽北部最大的聚落。相传,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山东省武定府张姓逃荒到此,因路泥泞车轴折断,在此落户。初名“拧轴沽”,后演变为今名,并形成东、西、南、北四村,另外还辖原塘沽芦苇公司南侧创业、杨北两村,面积约58平方公里。村里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
  都说宁车沽是块宝地,即便灾荒年间也没饿死过人。村民张文焕讲起抓螃蟹叶子的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在上小学,家乡凡是有河沟、水坑的地方,都有鱼蟹。东靠潮白河,西靠老西河,都通往海口,金钟河是两条河的汇合口,四个村村边就是水滩。每到农历二月十九以后,天气变暖,小螃蟹叶子就从窝里出动了。白天晒太阳,晚上人们就提着小汽风灯或扎个火把到河边去照螃蟹叶子。小螃蟹看到光亮,从窝里拼着劲往上爬。人们尽快地追逮着,一会儿功夫就能抓到几斤,可过瘾了。”
  在宁车沽,无论过去和现在,村中代代流传的故事,无不反映了村民踏实做人、实干兴家的美好品质,也无不透露着百姓们从骨子里浸润出的善良品性。如今村庄面临变迁,百姓们抚今追昔,并用各种方式将之保存与传扬。
  写书绘图 铭记村史
  村民张云东说起整理村史的渊源,还是由于村庄面临变迁,整理家谱,每个逝去先人的姓氏、辈分都要一一弄清。由家而西村,由西村而整个宁车沽,在村两委的支持下,现在村史条目已列好,草稿也已有4万多字。其间他跑廊坊、宁河,多方寻访史料记载。据载,宁车沽为“抚恤灶炉”之地,当初土地为地主所有,有跑马占地的传说,农民以打草卖草为生,辅以治鱼摸虾糊口。解放后,农民才有了土地,开始种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改变了原始的打草治鱼生产方式。改革开放后,张云东等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开始率领村庄发展企业,后来养殖业兴起,宁车沽变得越来越富裕。
  66岁的张文焕住在塘沽地区,是北村人,她带来自己精心绘制的巨型“宁车沽规划前村庄旧貌”图。图上一户户人家的房屋、户主姓名都一一标注,从村北到村南,从村西到村东,是她三年时间里一趟趟跑腿核实,才得到的成果。作为北村当年人民公社时期的妇女队长,她记得的往事不少:修建潮白河、永定新河,成立农业社,民兵学游泳、挖地道。她说,宁车沽有几座庙宇,普渡寺、醒兴堂、老爷庙、娘娘庙,后均不存。“古老文化要发扬下去,不能失传”,所以,只要有一点时间,张文焕就着手丰富她的《宁车沽历史与传奇》,她希望村庄没有时还有历史和古老文明扎根在百姓心中。



  渔樵生活 草丛还原
  在村庄即将搬迁的这些日子里,西村已退休的老书记张旭久老人与村中一位叫陈喜林的退伍军人合作,在村庄草丛中,用原始的打草工具重新“演绎”了一遍当年“渔樵生活”的画面。记者看到,一整提兜上千张照片的册子里,古老农具一应俱全。一种叫“绑”的打草专用鞋,更是闻所未闻。
  张旭久说,宁车沽虽地势宽阔,但含盐碱量高,庄稼难以生长,惟蒿草芦苇丛生。那时人们以柴禾生火做饭,这荒芜之地提供了生活能源,打草贩卖就成了宁车沽人谋生计的主要职业。大量的打草人很快把附近的草打光,以后往往要远行十多里去打草。他们把扁担、耙子、镰刀用绳子挎在肩上,腰间别一个装着干粮的口袋,冒着凌晨的寒冷动身,在晨曦中挥舞着镰刀。如果柴禾稀少,还要拖着耙子把散落的柴禾集中起来。当拾够了两个七八十斤的草捆,露水和汗水已经湿透全身,再挑到约十五里远的当时的北塘镇去卖。为了赶上早市,就要半夜动身奔赴草地,如果赶上大风,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宁车沽三件宝,扁担、绳子、破夹袄。”
  百年法鼓 搬上舞台
  陈福清作为保护和发扬民间文化(广场舞、武法鼓)的带头人,当初怎么也没想到,只是几年时间,和自己一起“舞动”的队伍已达到近200人。陈福清是从北塘街退休的干部,出于热爱,也是看到百姓们吃完饭没事可做,于是在2011年自己出钱买来音响、服装、道具,组织大家跳起广场舞,如今队伍已壮大到100多人。看到大伙儿积极性上来了,陈福清大胆创想并付诸实施的“女子武法鼓队——北清健身腰鼓队”成立了。
  说起法鼓,那可是宁车沽特有的鼓乐表演形式,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法鼓表演气势恢弘,仪仗执事雍容华丽,精美绝伦,故有“半副銮驾”之称。其特点是边奏边舞,文武兼备。技巧绝活儿主要是在鼓点儿的伴奏下,钹的上下飞舞和铙的周身翻缠上,通过钹、铙不同的击打方式而变换着不同的动作,可谓法融文武间、鼓合风云起。法鼓表演还可分为文法鼓、武法鼓和音乐法鼓三种类型,其形式以固定式的“设摆”和行进式的“行会”加以区分。有的以鼓的敲打取胜,有的以钹、铙的出手不凡见长,有的则以扎彩、灯饰、道具的精美引人注目。法鼓出会的人数一般在百人以上,最少也得七八十人。过去有全村出动的,人数可多达四五百人。
  “现在村中男劳力都忙着干活或上班,所以便把女士们组织起来,她们练得特别高兴,每个参加的人心情都格外舒畅,到现在已有20多人。”陈福清自豪地说,逢年过节,他们到北塘、周边各村演出,邻里相亲也因这一纽带连接,彼此更亲了。这位民间文化的自觉传承者,越干越有劲儿了。
  除了法鼓外,宁车沽的民间花会解放前有十余种,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花会已经失传或濒临湮没,现在流传下来的主要还有踩高跷、秧歌、武法鼓等。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宁车沽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参加者脚踩3尺木肢,扮演许仙、白蛇、青蛇、武松、杨香武及樵夫、渔翁等。行进时打挎鼓、小锣,由扮演武松者舞动双棒为前导,其余随鼓点做舞姿,表演时分批做对。有渔翁钓鱼、扑蝶等,并揉进翻、转、腾、挪及撂叉等动作。


  从东村走到南村,再到西村、北村,记者看到,学校青砖碧瓦,非常漂亮,百姓们的房屋虽已陈旧,但许多人家门前种着大麦熟等花卉,每个村都有广场、篮球场、菜市场供村民活动和购买生活物品,而村外鸭池里群鸭戏水,一派热闹。出了村口,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正坐在津秦客运专用铁路下不远处晒着太阳。老人们说,宁车沽村落将来可能消失,但宁车沽桥、宁车沽路都还在,古老村庄的记忆也都还在。返回的路上,记者看到,芦苇青青环绕村庄水畔,一片片水天相连的养虾池荡漾着水波,而永定新河上渔船小舟漂荡,古朴村庄给这块生息之地留下的文明当一如草生水长,不会泯灭。
   链接
  饮食风俗
  馇鱼酱:当地馇鱼酱的做法十分丰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馇梭鱼、馇海鲇鱼、馇鹚鱼、馇鲫鱼、馇墨斗鱼、馇八带(章鱼)、馇虾、馇蚶子等。其做法是先熬好汤,把佐料备全,掌握火候适度。色泽鲜美,口味咸香。在当地不仅是历史传统佳肴,今天也是时尚名吃。
  锅包鱼:就是乘秋凉季节,把鱼晒干或用锅包干,做成无水分的干鱼,留到冬季做菜或做汤用。用于包干的鱼以大小海鲇鱼、小个的河杂鱼为主。还有锅包虾米等。用这种方法存放的水产品,制成菜肴或汤类,味道鲜美。
  醉蟹:这里指河螃蟹,一种指螃蟹页子(学名相手蟹),另一种就是河蟹。醉蟹佐酒下饭别有风味。螃蟹页子多于立夏醉之,河蟹多于冬前醉之。制作方法是,醉前把蟹洗净、控水、倒入熬好晾凉的花椒盐水中,加一点白酒,封上罐口,几天后即可食用。
  鲇鱼熬萝卜:海鲇鱼熬萝卜在宁车沽地区十分常见,做法也简单。就是取海鲇鱼去鳃、去内脏、洗净、炝锅后加大汤熬鱼,将熟时放入旱萝卜片,熟后食之,味道鲜美,顺气理肺,营养价值高,当地人多在入冬前食之。
  虾酱、螃蟹酱、麻线虾酱:制法是将虾、蟹、麻线虾洗净、捣碎、加盐、拌均匀、装坛(或缸罐)封存,并适时搅拌,于阳光下发酵。可生食,蘸葱吃,也可以炸熟了吃。味咸而鲜,以对虾头酱为最好。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