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上钩专栏:这条鱼的毒性据说要比河鲀强50倍,到底能不能吃?

上钩 2017-04-12

 点击上方蓝字,愿者



这鱼长得那么假,到底能不能吃?



话说大自然和人类之间好像总是存在着某种误会……


人们努力的把拟饵越做越像,甚至能以假乱真



但有些鱼却自甘堕落,越长越像假的,比如这货



“身体都能捏出褶皱,一定是用某种软胶材料制成的!”


“背腹鳍明摆着就是透明塑料,假到不能再假了!”


“可能是哪家公司为海钓金枪鱼所推出的新款路亚饵吧?”


这些是上面这张图发布在脸书上后,外国钓友们的普遍反映。

 

但人家真的真的是条鱼啊!


它的名字叫拟态革鲀。


鲀哦?提起这个字不得了! 大家脑海里很自然的会浮现出卖萌又有毒的河鲀。



河鲀, 有的资料里也称河豚,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真正的河豚是长这样的。



做为一名钓鱼人,我们平时最好还是把河鲀和河豚区分开来,不然论坛里聊天时容易被别的钓友笑话。

 

至于和其他人就不用太较真了,反正对很多人来说,你不论如何努力也不一定能给他们解释明白。

 

我就曾经试图给一个女同事讲鲀和豚的区别:“豚,猪也! 一般情况下,不大可能会用到哺乳动物的名字去命名一种鱼类,所以当你看到用河豚这个词来称呼一种鱼时,这一定是错误的。”


女同事:“哦!……..那海马也是鱼吧,为啥叫马呢? 荷兰猪是老鼠吧,不也叫猪么?”



一时间我无言以对,就想给她在网上找个权威机构的解释来证明一下“鲀”字是个专有名词,用“豚”来代替是不对的,于是输入了大名鼎鼎的“河鲀毒素”作为关键字索引,但是查到的结果却让我傻眼了。



第一主页上除了百度还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严谨外,其他搜寻结果竟然清一色直接用的都是“通假字”—河豚毒素。唉!你们误人子弟不要紧,但害得我在女同事面前丢面子这样不太好吧!

 

不纠结了,咬文嚼字意义不大,我们只要知道河鲀毒素很牛X就行了。它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高的非蛋白类毒素,而且据说一旦中毒,无药可治,死亡率极高。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病者是在意识完全清楚的状态下感受到自身器官功能逐渐衰竭,自己全程观看自己的死亡经过,真是相当的恐怖,所以河鲀毒素又被称作僵尸毒素。

 

河鲀这么毒,听着就让人感到压抑,我们还是不要提它了,那聊聊传说中比河鲀还毒的东西吧!对,就是开始时我们见到过的拟态革鲀。



前一段时间网上疯传,一位日本钓手捕到一条拟态革鲀,以为是普通扒皮鱼,就想直接刺身沙西米。


做为一名现代吃货,动筷子之前发朋友圈是必要程序,于是他上传了鱼获的照片到推特。



有眼尖的网友马上发现了这条并不是真正的扒皮鱼,及时地回复了他的帖子,指出这是有巨毒的拟态革鲀,绝对不可食用,因为它的毒性比河鲀毒还要强50倍!!!



幸运的日本钓手及时的看到了这篇回贴,从而得救了!中国很多网友也在第一时间送上诚挚的祝福,并同时感慨到:“同样是朋友圈,为啥国内外回贴差异那么大呢?”



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到底拟态革鲀所谓50倍的剧毒是真是假,会不会太夸张了?更有一些美食主义者强烈地表示希望这只是个谣传,因为这鱼看起来真的很好吃!

 

拟态革鲀到底啥样的一种鱼?究竟能不能吃,有没有毒? 下面帮大家非专业科普一下。



拟态革鲀又叫长尾革单棘鲀,第二个名字很好理解,看上图马上就懂。

 

这种鱼除了看起来不像真鱼,摸起来其实也不怎么像。 拟态革鲀的身体表面并没有正常鱼类体表所覆盖的粘液保护层,触摸起来不打滑不粘手,所以很多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鱼的人,会以为它是胶皮做的假鱼,非常情有可原。

 

不粘手不代表手感好,拟态革鲀的鳞片上布满了小刺,使得用手触摸时的感觉像是在摸磨脚皮的锉。拟态革鲀的法文名叫做POISONN LIME, 直译过来就是锉刀一样的鱼,蛮直白的吧。

 

拟态革鲀属于暖水鱼,一般栖息在珊瑚礁附近。



和大部分珊瑚鱼一样,拟态革鲀属于被捕食的那一伙,在千百年不断的逃跑和隐藏过程中,拟态革鲀进化出一身快速变色的好本领。





心情好时游到哪里就变色变到哪里,根本停不下来。



变换色彩只是初级伪装,拟态革鲀甚至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轮廓,来假装成一片水草叶子或是一根珊瑚枝,这种高阶忍术技能才是拟态革鲀的看家绝技,拟态之名也由此而来。

 

可能由于伪装得太好,导致同类之间也不容易发现彼此,所以一般除了繁殖期,拟态革鲀大多时间都是单独活动。

 

抛弃了不必要的社交,拟态革鲀平时没啥事干,省下来的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吃上面了,所以拟态革鲀成长速度很快,体长最长可达110CM, 对于珊瑚鱼类来说,这基本已经属于巨无霸了.

 

拟态革鲀对比自己个头小的生物经常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 它有时会突然袭击其它鱼类,啄出对方的眼睛;或者撕咬水母, 把水母的触手全都啃下来……而拟态革鲀这么做,可能完全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因为它的食物主要是海洋甲壳类生物、水藻和火珊瑚,鱼类的眼睛和水母并不是它的喜欢的进食对象。



拟态革鲀非常欺软怕硬——欺负弱者的同时,它又对比它个头大的生物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分分钟准备逃跑,所以,一般的潜水者和考察人员,很难有机会靠近拟态革鲀进行拍摄和观察。

 

观察的少,得到的相关资料就少, 从而导致了在网上能够找到的关于拟态革鲀的详细介绍非常有限。 更让人头疼的是几家''百科'' ,它们对拟态革鲀的描述,竟然还相互冲突。比如我们最关心的这种鱼能不能吃的问题,维基就说"不能吃", 百度说"能吃"。这下尴尬了,到底听谁的呢?

 

最好谁的都不要听!如果一定要信谁,我们宁可相信那些真正吃过拟态革鲀的人所说的话。

 

为了找到那些有拟态革鲀食用记录的人群和地区,我托了几位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朋友,分别用他们所在国的语言在网上对拟态革鲀进行查询,希望能收集到尽可能详尽的相关资料。但尽管大家都很用心帮忙,查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并不多,只听说生活在马尔代夫和其它几个热带小岛上的居民有食用拟态革鲀的传闻,却没有能得到任何可靠的证实。

最后还是多亏在日本的那位朋友,凭着死钻牛角尖的精神,硬是被他在一组水产市场的信息里发现了拟态革鲀的贩卖记录。我们根据这个线索层层跟进,最后把范围锁定在了日本的冲绳县。




拟态革鲀在日本主岛被水产厅列为慎食鱼类。但是在差点从日本独立出去的冲绳,人们依然保留着一些琉球时期传承下来的独特饮食文化,其中就有食用拟态革鲀的习惯。





除了制作生鱼片,冲绳人还会用拟态革鲀制作当地一种特有的美味---鱼头汤,据说拟态革鲀鱼头部的肉质非常鲜美,久煮不散,非其他鱼类的头部可比,所以十分受当地人的喜爱。




食用拟态革鲀在冲绳是一种普遍现象。设想一下,如果这种鱼有剧毒的话,那么在当地因为食用拟态革鲀而引发的食物中毒死亡案例一定会很多。然而官方给出的数据却很出人意料:至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人类因食用此鱼而丧命。不过有家畜因吃拟态革鲀内脏而致死的个例。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拟态革鲀的肉应该是没有毒可以食用的,或者说,就算有毒,也不至于致命,但不能排除个别拟态革鲀的内脏含剧毒的可能性。

 

那么拟态革鲀内脏带的毒是哪里来的呢? 有三种可能:

A. 有人在内脏里下的毒。

 

B. 拟态革鲀处于某特殊阶段(比如性成熟期),自身分泌的毒素。

 

C. 外来毒素在身体消化器官的囤积。



恭喜答对了!这种外来毒素就是大名顶顶的西加鱼毒!由于音译不同,内地一般称做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虽被称为鱼毒,其实却源自海洋里的一种藻类,这种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层层递增积累,对鱼类无害,但是对哺乳动物却非常致命,其同剂量毒性比河鲀毒素强100倍! 前面提到的拟态革鲀比河鲀还要毒50倍之说,看来还是有些根据的,只不过是把拟态革鲀和雪卡毒素两个概念给混淆了。

 

雪卡毒素中毒最初的症状和一般食物中毒很相似,但慢慢的病者会出现冷热感觉颠倒的现像,这时就一定要及时送医——不过也没啥大用,因为雪卡毒素和河鲀毒素一样,没有特效药可治,所以,如果中毒了,就全看造化了……

而通常一次造化很可能还不够用:对于一般病毒,人体生病一次后就会产生免疫力,但雪卡毒素比较变态,人一旦中毒,即使命大活了下来,那么他最好以后就不要再吃鱼了,因为再次接触到哪怕是极微量的雪卡毒素,都会导这人雪卡毒复发,且概率极高!

 

雪卡毒素的寄生体不仅仅只有拟态革鲀,而是面向几乎所有的珊瑚鱼类,老虎斑和西星班就曾在省港地区导至过多宗雪卡毒中毒事件。 拟态革鲀被塑造为雪卡毒素携带体的典型,很可能是其体型相对较大的原因。一般认为体重超过2KG的珊瑚鱼类不适合食用,就是因为大鱼体内积累下来的雪卡毒素通常会更多一些。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任何针对拟态革鲀的大规模商业化捕捞。就这一点来看,被人类认为有毒并不是件坏事,相比其它很多鱼种注定死在餐盘里的宿命,拟态革鲀是幸运的。

 

拟态革鲀曾被法国“最美凝望”系列主题明信片收录其中,虽然觉得法国人这个“最美”的门槛有点低,但还是要对其点赞,因为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们要传达的那种正能量------野生动物应被我们记住的是它们的美丽,而不是美味。





该抖的料都抖得差不多了,就此打住。




上钩


海钓,是一次生活的越位

微信号:bitethebait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希望更多交流,

钩叔微信18600271408

进入“上钩”海钓群

未经授权转载视为侵权,合作请联系fishingnewsvip.sina.com


往期文章推荐


《专栏:在这个国家钓到鱼,你不能让它活着离开》

《专栏:在法国钓鱼,我花了几年时间学习守则》


留言功能已开通,钩叔等你来撩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