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历史·文化·传承】日照海洋文化:桅杆上的渔文化

岚山发布 2017-03-28

漫长的海岸线,给日照渔业的发展以良好的自然条件。沿海先民依赖于大海,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劳动的汗水和生命的接力,创造并丰富了古老而灿烂的日照渔文化。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日照海滨东海峪就是一个人类聚居的部落。

据从该遗址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和陶网坠考证:4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最初是靠滩涂海洋生物生存。以网类工具的诞生为标志,人类开始有了由浅海向近海深处探索的愿望和行动,于是便有了运载的工具筏和舟,有了捕捞的工具网具、钓具和刺具,有了由浅海到深海,由近海到远海的渔场探索和开发。

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海洋物产,孕育了日照沿海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带着"海洋"、"渔业"、"海味"的渔民习俗,体现了当地海洋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历史悠久的渔业生产与习俗

日照渔业生产与习俗,表现在渔业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以及各种不同鱼类的捕捞方式和产品加工过程中。而这些生产方式,又经世代渔民的探索和改进,日臻完善,约定俗成。

远古的海洋渔业活动

自古以来,海洋渔业捕捞就是日照沿海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海物惟错";《吕氏春秋·本味篇》又言:"鱼之美者",有"东海之鲕"。这些记载中的"海岱""东海",虽然不完全指日照海域,但日照是"东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山文化时期的东海峪遗址,有一层明显的贝壳堆积层。厚达二三十厘米的贝壳,昭示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曾以采集及捕捞海洋贝类、鱼类为食。

包括日照在内的鲁东南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渔猎工具,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好,如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骨和角质鱼镖及众多的网坠等,说明人们在采集行动缓慢的贝类的同时,还能够捕获游动的鱼类。

采集和捕捞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生产方式,内陆地区的采集主要是植物类食物,而日照沿海地区的采集则是"赶小海",即在近海或退潮的浅滩捡拾贝类等软体海洋生物。这种海洋采集活动,丰富了远古生产方式。鱼镖和网坠则说明,近海采集活动的进一步延伸,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退潮滩涂的捡拾,而是主动走进浅海或近海河口,用网来拦截洄游的鱼虾,用渔镖直接猎捕敏捷的大鱼。沿海先民们与海洋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海洋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产场地,海洋文化也就在这样的采集和捕捞之中慢慢地成长起来。

渔业生产工具

渔船、渔网等捕捞工具是渔业生产的一大要素,船、网等工具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捕捞生产的水平。日照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也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进步,从初级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的捕捞工具———木筏

木筏是日照沿海渔业最早使用的出海打鱼承载工具,传世几千年。清初海禁期间,沿海渔民不得出海,民怨沸腾,朝廷内阁大臣纷纷上疏,朝廷不得不"许以筏捕"(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第20),木筏因此成了海禁期间唯一可以出海的捕捞工具。

康熙十一年,"筏木之开,已奉谕旨"。当时的木筏是"用木数株连以草索,半沉半浮"(康熙十一年《安东卫志》,第61)。木筏虽不及船只,然较之"片板不许入海",已是民生之大幸。

木筏,是近海捕捞的承载工具,制作简单,只用几块圆木捆绑结扎而成。至民国初年,已由原来的"连以草索"改进为捆绑时将红麻绳用猪血浸泡,上锅蒸透、晒干来捆绑。捆绑时用木槌边捆边敲紧,下水后,木筏因而十分结实。木筏每块木头之间都有缝隙,大浪涌来,水从缝隙中漏下,因而有木筏"吃浪"之说。木筏的后尾处,安上两根立柱,将橹安在上边摇动作为动力。顺风时,可在中心处竖一杆小桅,挂上小帆,借风力航行。木筏没有舵,只凭两张橹调节方向。伏季不出海时,木筏要拆开将筏子木一块一块搬上岸,抬回家晒干,秋季出海,再捆扎使用。木筏航行速度慢,机动性差,因而只能在近海捕捞,不能出远海。解放初期,沿海渔民仍用木筏张方网、钓钩等作为渔船的辅助工具,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淘汰。

(二)渔船日照地区的渔船,历史上以木帆船为主。

木帆渔船为木质结构,大船采用"沙船"船型,小船采用"鸟船"船型。按载重量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型渔船的载重量一般为2050吨,最大的超过100吨。

木帆船最大的是捕捞黄花鱼的黄花船,也叫大风船或黄花渔船,在木帆船中最具名气。它的载重量几十吨或近百黄花渔船吨,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一条黄花船大的五条桅杆,船体大,抗风浪性强,能从事远海作业。船上配有十二人。打黄花鱼是由苏北的响水、射阳一带传过来的捕捞技术,日照渔民不断丰富与完善,成为一套独特的捕捞方式,黄花渔船因而发展很快。"清道光年间,在一年一度的打黄花季节,南下黄花船队浩浩荡荡,其场景颇为壮观。当时出名的船老大30多人,最大的船载重量5000生饼,合125"(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日照市志》,1994年版,第297),足见当时黄花渔船已相当兴盛。

黄花渔船船体为木质,多为杉木、家槐。船长26米左右,宽45米,一般四桅,少数五桅,航行全靠风力行驶。船体部位其他部位有舵、橇、桅、篷、锚、缆、推关、舱等。黄花渔船的船舱颇具特色,十几个舱都有名称,各舱功用明确。从船头到船尾的排列顺序和功用依次为:上浪头舱、下浪头舱,此二舱是渔民宿舍;下浪头尾舱是大船头、二船头的睡处(一边一铺,这两人负责昼夜值班,有事及时向船老大汇报);水舱,盛淡水;二头舱,盛木柴;大头舱,盛鱼;太平舱,盛沙泥(以使船航行时平稳);二舱,盛鱼;三舱,盛鱼;四舱,盛盐,盐用完后盛鱼;八义舱,老大和企秘(负责渔船靠码头后上岸报关等一些公关性业务工作的钓钩船人)宿舍(老大睡左边,企秘睡右边,以便一起研究生产);伙舱,做饭处;后大舱,二老大一个单铺,其他船员大通铺,后面有娘娘龛子,上面有海神娘娘神像、香炉,还有一个箱子盛鞭炮纸锞。

日照木帆船为数最多的要算大网船,因其功用广泛,深受沿海渔民青睐。大网船船体较大,有两桅,载重量为十多吨,有较强的抗风浪性能。从事大网作业时一般都带有小舢板。在渔业休闲季节,多从事海上运输。大网船在日照地区兴起时间早,发展比较快,因而自清末以来,一直是日照沿海数量最多的木帆船。小型船有小鸟楫()、三板和钓钩船。小鸟楫,有一桅或两桅,载重量为万多斤。这种船抗风浪性能差,只能从事近海作业。从事大大网船网作业时,船上可配备四人。舢板又称"三板",是以人力推进的无甲板木质小船。一般以板数区分船的大小,如三板、五板、七板等,统称"三板"。日照多采用五板、七板,主要用于定置网、流网、钓钩作业。钓钩船较小,一般是两人作业,用筐装好带钩的线,挂上鱼饵,小汛出海钓鱼,多在近海。木帆船在日照渔业历史上是主要的捕捞运载工具,它伴随着渔业、海运业的发展历时几千年。

1956年后,日照有了小型机动帆船,这种船同时备有风帆,叫机帆船。1963年日照开始建造第一艘机动木质渔船。2002年底,日照有木质机动帆船3500艘。1979年,日照开始有了钢质机动帆船,2002年底,日照有钢质帆船340余艘。木帆船逐渐被淘汰。

(三)网类渔具日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引进了众多网类渔具。

大致分为网渔具、钓鱼具和杂鱼具三大类。作业方式有打、拦、诱、钓、刺、缠、围、拖等。

网渔具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当数应用最广泛的海洋捕捞渔具,有流刺网、围网、拖网、大网、建网等几大类。

流刺网是日照传统作业渔具之一。主要有黄鲫鱼流网、鲅鱼流网、对虾流网、鲳鱼流网,其次有鲨鱼流网、沙丁鱼流网、鳓鱼流网、海蜇流网、梭子蟹流网以及黄花鱼流网、鱿鱼流网等。其中黄鲫鱼流网原为定置刺网(俗称小网),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在日照沿海普遍使用,后由丝山(今秦楼街道)任家台村王文清等人将该网改为流动作业,因而得到迅速发展。现由于鱼类资源衰退,该网使用率逐步降低。鲅鱼流网是一种上层流刺网,在日照地区流行近百年,后因资源原因,被逐步淘汰。对虾流网、鲳鱼流网也只流传一阵,亦随资源衰竭而消失。

围网兴起于清朝末年,主要有鲞团网和圆围网。其中鲞团网是一种颇有名气的,专在吕泗渔场捕捞黄花鱼的有囊围网。圆围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较圆网、鲞团网更为先进的渔具,主要捕捞对象为鲐鱼、鲅鱼、青鱼等。

拖网是一种过滤性运动渔具,是日照最主要的捕捞渔具之一。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拖网作业方式、网具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初时,渔船使用单船底拖网。后开始大范围推广使用单船底拖网,用分水板和双船浮拖网。再后来,底拖网普遍使用加裙结构形式。浮拖网网目尺寸由小到大,最大网目达到10米,网型也逐渐扩大,大渔船所用最大网具网口周长近600米。

大网,是日照沿海传统的双柱定置网具,因用陶土坛子作浮子因而又叫作坛子网。其产量历史上曾占到日照海洋捕捞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大

网在日照兴起到广泛应用已近200年,如何传入日照,各地说法不一。涛雒桥东头的传说则是:道光年间,桥东头滕新铭赴京赶考未中,竟无颜回家,滞留京里,幸遇浙江落榜考生悯其境遇,亲送其还乡。交往中谈及渔事,浙江同窗语及家乡坛子网具。于是滕新铭的家人便派其赴浙江考察学习半年,后将该网具引进日照(岚山头大网亦相传从江苏传入)。日照的大网一般规格为19.315.3米,稍小一点的为1516米。全网由网纲、网身、网囊(网梢)等部分组成,网身由若干网片折叠,合成截斗圆锥形,而每一网片都有一定规格和名称,如:小生、中生、大生、密闲、朗闲、小煞、四煞等。网囊俗称"梢子",由一片网缝合而成。纲索分网口纲、网耳纲、叉纲、根绳等。

大网用两只大坛子作为浮力,这种特制的坛子,坛口直径8.5厘米,底部直径20.5厘米,腹部最大直径50厘米,高33厘米,成对使用。坛子在使用前作防水处理,用水泥封锁坛口,封口时留一个2厘米的小孔,小孔用麻坯堵塞,在小孔灌水调节浮力,坛子渗水,也从小孔倒出。张网时用两支竹杆(撑子)作为支杆,网口下边各置根绳与木桩相接。

大网的编结与张网操作工艺,经日照几代人的实践与改进,已成为日照地区特有的技术,历史上屡有外地渔家前来观摩学习,现已流传到胶东、昌潍、江苏的苏北一带,并被广泛使用。

日照历史上使用过的网渔具还有笮网、手推网、旋网、裤裆网、插网、迷魂网、虾板网、锚张网、方网、鳀鱼落网等。除手推网、挂网、旋网等,除少数还使用外,其他已先后淘汰。

钓渔具是沿海渔民传统作业渔具之一,主要有带鱼延绳钓、黄姑鱼延绳钓、鲨鱼延绳钓和鳗鱼延绳钓等多种,其次还有手钓、安钩钓等。杂渔具主要有墨鱼笼和蛄蝼网(又称"海螺网")。墨鱼笼是一种定置的诱捕渔具,主要捕捞对象为墨鱼,蛄蝼网主捕对象为蛸类(章鱼)。二者是日照独特的传统捕捞渔具,至今沿用。


----------END----------

本期编辑:王召连  时欣

每天早上6:00 不见不散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