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钓鱼技巧】根据鱼类的五种趋性,量身定制翘嘴作战方案

渔阅人生 2017-04-17
鱼类的趋性属于定型反应,是本能行为中最简单的一种。鱼类的觅食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定向行动反应,但复杂的觅食行为夹杂着大量的习得成分,因而不被视为趋性行为。趋性行为是一种遗传性状,是因具有适应意义而被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
 
鱼类的趋性分五种:趋光性、趋电性、趋触性、趋化性、趋流性。这五种趋性,在大嘴黑鲈身上会有其中一两项无法明显体现,但在翘嘴的身上,就几乎每项都表现强烈。咱们以翘嘴为例,研究鱼类的趋性。
一、趋光性
对光刺激产生的定向行为反应的特性。趋向光源为正趋光性,游离光源为负趋光性。水温越高,趋光性越弱,水温越低,趋光性越强。
 
翘嘴其实并非负趋光性鱼类,只是因为水温的关系,才导致我们在做钓翘嘴的时候产生翘嘴早晚吃食凶猛,中午不怎么开口的先入为主的念头。因此,夏日里闷热的正午,大家可以躲避高温和阳光,不去钓翘嘴。但春秋的正午,只要有心情,照样可以选择去玩翘嘴,收获也不一定会差。
 
看到这里,各位钓友不要先高兴。翘嘴在正午阳光强烈的时候,即使水温到达翘嘴活性较高的阶段,其攻击的成功率却会降低,根据钓友数据统计,翘嘴鲌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攻击800次,一击成功的几率只有29次;而早晨和下午光线开始变暗的阶段,攻击1000次,一击成功的几率有113次。当然,这只是翘嘴鲌的一次性攻击比率。一击不中,翘嘴鲌会立刻掉头返回原位置,等待下一次攻击,一击不中后继续跟随攻击的几率非常的低,因为是集群作战,一条翘嘴鲌一击不中后,会立刻有其他翘嘴鲌跟随攻击。
 
高体近红鲌、青稍红鲌和红鳍鲌,其攻击成功率却似乎不太受光线明暗的限制,中午和早晨下午的一击成功率基本差不多。高体近红鲌、青稍红鲌和红鳍鲌的攻击效率,以青稍红鲌为最高,每100次攻击的成功率达到了21次,其次是高体近红鲌,每100次攻击的成功率为17次,最差的是红鳍鲌,每100次攻击的成功率只有6次。这三类鱼中,以青稍红鲌最为凶猛,一击不中后会立刻跟踪追咬至少一次,在水温合适的情况下,有时会追咬三次。
二、趋电性
比较官方的解释是:对电场刺激有感电反应、麻痹反应和趋阳反应三种。只有趋阳反应为趋电性。直流电场内,电场强度与电流密度达到某一值时,鱼类游向阳极。
 
在这里建议对养鱼了解较少的路友去卖热带鱼的店里转转。请注意观察一种名叫“七星刀”的热带鱼类。七星刀基本可算热带的翘嘴鲌。它在捕食的时候,有超好的视力,包括夜视能力,因此喜欢夜间活动。七星刀之所以具备此种能力,除了具有一对夜视眼(灯光下荧光闪闪,可以在黑暗的水中清楚看到猎物),更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电感能力。在其脑部,有一个专门用于感应水中生物电流的装置。同样,翘嘴也能感知饵挣扎活动时产生的生物电流。
三、趋触性
对外界固体刺激而产生的定位反应,依靠触觉实现。有翘嘴作钓经验的同志们应该都深有体会,翘嘴攻击假饵,正是因为水中的假饵做出小鱼逃窜、垂死的姿态和动作,引发了翘嘴的趋触性的生理反应。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在作钓翘嘴的时候,经常会感觉线上传来假饵被攻击的感觉,但是手上暴力刹竿一下,却顿时空荡荡的,变成一次空口。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要知道,鱼是没有手的,它们的一切触觉,都要靠嘴巴或身体来实现。当一个水域内,翘嘴被频繁的作钓导致了高压力,或者饵的姿态、颜色不适合当时的环境,翘嘴对这个玩意儿能不能吃保持犹豫的情况下,都会出现翘嘴用嘴巴或身体撞击假饵,但不是真正的攻击。
 
很多时候的翘嘴,被钓起的次数多了,会变得非常有警惕性。从最初的接口,渐渐变成需要手法挑逗,再到最后的触饵。而翘嘴的触饵试探,较多使用的是鳃或鳃后面一点的背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用嘴。用嘴触饵试探的几率只有十分之一,用鳃或鳃后面一点的背部触饵试探的几率有十分之七,另外十分之二则是尾巴。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作钓翘嘴的时候,一旦出现两三次触饵情况,一定尽快更换自己的假饵,起码也要变变颜色。翘嘴是成群进食的,假如对饵产生怀疑,试探几次后,这一小群翘嘴很快会走远,只能等待下一波翘嘴群的到来。
四、趋化性
是指鱼类对水中化学物质浓度差别刺激源的反应。游向刺激源为正趋化性,离去刺激源为负趋化性。并非所有鱼类都有此种本能,取决于它们的嗅觉。
 
水,不管是温度还是化学物质的浓度,变化过程都是有一定时间差的。例如,刚开始下雨,雨水刚汇集流入水库的时候,并不是作钓翘嘴的最佳时间。新水在进入水库时,往往携带有大量泥沙,水质会立刻变浑浊。下雨的一小时后,新水所携带的泥沙量渐渐减少,与周遭的老水开始融合,新水冲进来的化肥农药等也开始被老水稀释,这个时候我们有针对性的搜索新水老水的结合部,并略偏向老水一点的位置,应该会有不错的收获。这种思路可以举一反三。刮风时,浪拍向岸边卷起泥沙,也会有效果。但要记住,风天的浪花,只会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不会改变水的化学物质密度。所以风天里搜索的位置和时间长短,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鱼类的趋化性有多种,根据水中化学物质密度改变只是其中之一。另一种对作钓翘嘴影响较大的是来自鱼类自身的化学物质。当一条鱼上钩后,在垂死挣扎的过程中,会向周围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警告同类注意危险,这是很多科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翘嘴这种集群性进食的鱼种,趁着信息素没有扩散开,紧锣密鼓狂拉一阵就OK了,一旦鱼口变稀,可以试试周边水域,没准能有惊喜,别老抱着一个点不放。
五、趋流性
是指鱼类对流水中的流向和流速所表现的反应特性,鱼类会根据水流的流向和流速调整游动方向及速度。
 
侧线是鱼类的压力感受器官,用于感受水流和压力波。几乎所有的鱼,甚至水中生活的两栖动物如蝾螈,水生的爬行动物鳄鱼等,都有侧线。这种细小的感受器官成百上千的排列在身体侧边。
 
我们平时作钓的水库,每天接受的光照强度会有变化。表面的水接受阳光照射较多,升温较快,而中下层水域无法较好的被光照改变温度,与表层水形成一定的温差。
 
作钓过翘嘴的很多路友会说,起风天气,只要风不太大,翘嘴都会变得活跃,因为风让水中的含氧量增加。这话,恐怕只说对了一半。风增加水中含氧量的效果其实不大,风只是搅动了水流,推动表层温度略高的水向中下层水域冲去,把一部分中下层水域温度略低的水带到表层接受光照。在这上下替换的过程中,水的流动产生水流,而翘嘴会追寻适合自己的水温,因此显得活跃。在风天作钓,不要拘泥于一个水层,应该趁着水流变化,每个水层都进行尝试,直到找到有鱼口的水层,再根据自己所要作钓的鱼种进行选饵。
 
可以说,从表层接口到水深30米,这一巨大的跨度中都是翘嘴的活动范围。水深15以下,少有高体近红鲌、青稍红鲌以及红鳍鲌的中鱼记录,但水深30米,照样可以路到翘嘴鲌。所以,我们平时作钓翘嘴鲌时,尤其是风天,不妨试试多水层找鱼。
 
笔者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翘嘴的趋性,我特意从鱼店里买了造流器,在翘嘴养殖缸中人为制造水流,每天不停开关造流器并记录数据。造流器一开,最先冲向水流的肯定是翘嘴鲌,而红鳍鲌则对水流不怎么感冒,常常在缸里出现水流后躲到水流冲击最小的边角位置或缓流位置。笔者曾分别在缸里装过单头、双头、四头的造流器,三种造流器的流量分别为每小时6000升、每小时12000升和每小时24000升,四头造流器几乎可以造成野外水域中狂风十级所带动的水流了。而最为适合翘嘴鲌的造流器是双头的每小时12000升的效果,造流器一开,几乎所有的翘嘴鲌立刻冲向造流器的出水口的最前端。因此,在野外水库中,即使有湍急的水流冲进水库,只要水质不会非常浑浊,翘嘴鲌都肯定会出现聚集。作钓其他三种鲌类,可能就要寻找水流略缓的回水湾或慢流入水口甚至离入水口非常远的位置了。

更多渔阅人生钓鱼技巧内容,请关注后回复:技巧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