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周末·柳泉】姜太公




齐地揽胜

姜太公

张成刚



  波光粼粼的太公湖北岸,耸立着的高大威勇的姜太公雕像,总给人一种几千年来太公一直在庇护着齐国古都这方丰宜土地,庇护着后人的感觉。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他前半生寒微,后终遇明主,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最早知道姜太公,是从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开始的。当时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钓鱼为什么不用弯的鱼钩而用直的呢?带钩的都不容易钓上鱼,不带钩而钓鱼不是瞎胡闹吗?还美其名曰:“愿者上钩”呢?哪个鱼儿愿意上钩啊?所以,每每听到这个故事时,都是满腹的疑问。长大终于明白,姜太公不是在钓鱼,他是随时在“邂逅”真正赏识他的帝王啊!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被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队伍行军速度非常缓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当地人看到后便私下议论:“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像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姜子牙听后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时到达淄河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双方剑拔弩张,形势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子牙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姜子牙于是顺利占领营丘,齐国就这样正式建立起来。

  姜太公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时,管蔡叛乱,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踞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由此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特别是立国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创立了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姬昌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著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子牙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

  太公虽已去世3000余年了,但百姓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更是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豆棚瓜架

杏山野趣

孙仁谦


  大巴出了张店,一路南去,细细瞅着路旁一闪而过的路标,过了淄川,又撇开了博山城,大巴一头扎进了深山,一始,山矮路缓,路上车流如织,渐渐地,山一座座在眼前突兀地立了起来,把一条带子似的公路裹挟着,一会儿甩向左,一会儿拽到右,沟也深起来,一眼晕晕地见不着底儿,心却悬着了,一个个闭紧了嘴,唯恐叫出来,惹人耻笑。

  路更窄了,一股细绳子一般在山上缠来缠去,就在我们疑心是不是在考验我们的忍耐力时,大巴一拐,进了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到了?车却穿村而过,又摇晃颠簸了一会儿,把车下这条土路走尽了的时候,终于不走了。

  下车来,抬眼望去,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拧着身子漫坡而上,满坡皆是树,错眼中见到了几栋民房,藏在树中,或窝在石后,惹眼的是,这儿那儿挂着一只只红灯笼,在风中摇曳,灯笼上拉着几个黄字,杏山新庐。

  这就是杏山了,心中有了点失落,说不上为什么。

  一行人拖拉着行李,一步逐着一步蹒跚而上。已经很久不走这石子路了,脚怎么也走不到点儿上,不是踩翻了石头,就是拱进了石头缝儿里。回身看去,人就像是在这山路上扭秧歌,却怎么也走不到一个点儿上,就觉得有什么在找别扭。

  总算是上到了山腰了,那一栋栋躲闪的房子,现在一一闪身而出,人就近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被分进了这些民房里。

  这儿原有一个村子,叫朱南村,后来村民大都搬到山下了,房子留下了,简单装修了一下,供来客们居住,山上就开发成了一个简单的旅游区。

  累坏了,就简单吃了一点儿东西,在各自的屋子内休息。

  不觉间,夜来了,夜色一点点漫上来,水样的侵占了沟壑,谷底,又把触须试探着伸进了屋角床下,然后就一寸寸地长,不经意间,就把你围了起来,一涌一涌地拍打着,就像一首眠歌,醉透了你的身心,忘了今夕何夕。

  虫鸣潮起来了,扑面而来,一团团的,分不清点儿,辨不了个儿,就那么混沌着,颤动着,一下就把你打湿了,浑身说不出的疲软,欲语还休,就想逃吧,逃吧,却一直迷在了逃的路上。

  鸟儿挂在夜的枝杈上,这一声那一声,就像是给虫子伴奏,忽而扇动一阵翅膀,把夜划得一荡一荡的,无声了,就无形了,一会儿又在远处叫响了,思绪就跟着飞了,却怎么也画不出那个所在。

  洗洗睡吧,枕着虫鸣,盖着夜被,一步就走进了无我无知之境。

  夜一抹抹被剥净了,身子一裂,亮色就从夜的灵光之处一闪而出了,一弱一弱地燃着,忽儿一抖身子,一长而大。

  鸟儿吵翻了天,一股脑儿倾泄而来,农家的鸡鸭,也在表达着自己的存在,一座山就陷进了一个大嘴巴子里了,不由得颤动着。

  这个时候,谁还在屋子里能呆得住?于是,就溜达着往山上爬。

  上山的小路很多,缠绕着攀缘着一拥而上,不知去向哪里。踌躇了片刻,就近拣了一条走去。

  路,多少平整了一些,不过,还是歪扭曲折,一会儿没入了野草内,一会儿钻到了杂树后,几时疑无路了,哪知弯腰拱过一片林子,路已在前好好地躺着呢,鸟儿一直在树上拌着,叽叽咕咕,或引颈长歌,实在不知在闹什么。

  山坡上,石头缝里,一律是草,或者是树,密密匝匝的,不见一点儿泥土,杏树居多,不过,杏儿是没了,只一棵棵树在绿着,再就是枣树,柿子树,等等,大多是野的,挂满了果实,很是诱惑,可中看不中吃。不知间,就爬到了一个山顶,抬眼一望,山路一径歪斜着牵出了一座更高的山,沟深谷立,无声而起回音,就怯了,回身寻下山的路。

  一望,山下竟有一片庄子,薄雾轻浮着,一声声狗吠鸡啼,此起彼伏,晨光闪着一刺一刺的波影,一会儿,庄子萌动了,起了一股子若隐若现的嗡嗡声,辨不清什么在响,只那么混沌着,酝酿着,能说不出来的都不是答案。

  下山的路也是很多,我不知那些路能通到哪儿,我只是沿着山路的路又退了回来而已。

  我缺少了去走一条完全陌生的路的兴趣和能力了。他们呢,一个也没见到,也许都散在了这大山里了吧。



思恋故土

路玉景



  “国庆节”假期,对故土的思恋之情油然而生,想起了那山、那水、那土、那人、那情,不觉流连忘返,一幕幕浓浓的乡情在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屈指算来,我已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三十一年有余。记得我离开故土那年是1985年,我参加区组织人事部门乡镇干部招聘考试,被录取为乡里的科协助理员后才离开的。

  家乡坐落于荆山脚下,山林茂密,野菜、中草药品种繁多,小时候经常和伙伴到山上挖苦菜子、青青菜、曲曲芽、车前子等野菜,捋槐花、榆树叶,一时解决了家里缺粮的燃眉之急。老家东南紧邻乌河,水波荡漾,清澈见底,芦苇茂盛,鱼虾资源丰富,在过去缺食特别是缺肉的年代,能到河中捕些鱼、捕些虾、摸些螃蟹,给家里改善改善生活,是何等的荣耀啊。每到“清明节”过后,天气逐渐转暖时,二哥便在星期六中午放学后,经常带我到河里捕鱼、捕虾、摸螃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回到家里已是日见西斜。那时,我尚小,只有跟在哥哥旁边打下手,拎着盆子、烧水壶盛哥哥捕获的鱼虾蟹,哥将细孔筛子正面斜对河水岸边插到水里,用木棍向筛子里边轰赶鱼虾,不一会儿,筛子里的鱼虾就蹦蹦跳跳抄上来了,倒到盆里煞是喜人,我摸了又摸,总觉爱不释手。鱼虾能摸,但螃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哥从靠近水岸的芦苇根旁边洞里摸出一个个螃蟹扔到岸边,让我捡到烧水壶里去,我刚要拿螃蟹,螃蟹甲竖起老高,要夹我,吓得我嗷嗷叫,赶紧收回手,这可好,哥摸的螃蟹到不少,可在我的不作为下跑了很多,哥立马数落了我一顿,把我数落哭了。数落归数落,哥硬生生教会了我拿螃蟹的技巧,后来我拿螃蟹不再害怕,反而得心应手了。母亲将我们捕获的鱼虾螃蟹洗干净,炸鱼、炸螃蟹、韭菜炒虾,端到饭桌上香味扑鼻,吃在嘴里咀嚼回味无穷。如今的乌河已基本干枯,好在当地政府部门正在加紧治理,让她恢复昔日的母亲河容貌。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小时候经常帮父母亲收收庄稼,只是帮帮手而已,不是那么卖劲的干,干多了父母亲心疼得慌,怕累着我们,也不放心。搭上把手帮着割割小麦、掰掰玉米、刨刨地瓜、晒晒地瓜干,父母亲就心满意足了。我用镰刀割麦子割不长时间便累得腰疼,不时坐在麦捆上歇会,有时还恶心呕吐,都是等到父母亲将自己麦畦里的麦子割到地头再回来接我,地邻人家见此笑的不得了。掰玉米也是如此,二三百米长的玉米地,在里边怎么也掰不到地头,还是父母亲接我掰到头,咋一从玉米地里钻出来,风吹浑身湿透的汗水,甭提有多爽了。大集体时,小麦、玉米产量低,地瓜产量高,我们的主食就是吃地瓜干面蒸的窝窝头,父母亲将生产队里分的地瓜,洗净后用地瓜刀切成片,挂在大树间拉的铁丝上晾晒,有一次半夜三更,天气骤变,要下大雨,我从睡梦中被叫醒,急急忙忙赶去收地瓜干,父母亲让我打着灯笼照着,照着照着我朦朦胧胧打起盹来,将灯笼摔坏了,父母亲责怪之余扑哧笑了,至今我仍很内疚。或许当时大人们在想,我还在上学,还是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没有练出活来,事事原谅我了。我高中毕业后,回家经过半年的锻炼,我和大妹妹担当起了侍弄庄稼和家务的重任,能替父母分忧,我心里才得到了些许安慰。现在侍弄庄稼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真是天壤之别呀!

  村里无论谁家遇有婚丧嫁娶,大家都会赶去帮忙,无论谁家修缮房屋或遇有灾情都去帮把手,无论谁家遇有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至今村里仍保持着无论谁家孩子当兵都请其到家里吃水饺的良好传统,可谓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全村人更为之骄傲和自豪。在困难时期,我家缺衣少食,乡亲们经常给我家送煮好的水饺、面粉、煎好的鱼、白菜、衣服,有时请我们这些孩子到他们家做好吃的享用,使我家熬过了苦难的日子,一步步走到今天。听说谁家某某生病住院了,有的带上钱,有的带上鸡蛋、水果等慰问品,赶去探望。记得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年代,一次我母亲深更半夜突然得了疾病,不省人事,邻居闻知立马找来地排车,拉上母亲,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将母亲送至6里外的路山医院得到及时救治,挽回了母亲岌岌可危的生命。在我考录乡干部后,乡亲们像对待参军似的,请我到他们家吃欢送饭,个个叮嘱我要好好干。村里要修路,得知消息后,无论在家的还是在外参加工作的,都纷纷慷慨解囊,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好几万元,确保村内主要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为文明村建设添了一把劲,助了一臂之力。

  现在,每当我回故土一趟,都要帮父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侍弄一下家务,到庄稼地里嗅嗅庄稼散发出的特有芬芳,抽空到庄里乡亲家帮帮工,与街坊邻居叙叙旧,拉拉家常,展望一下幸福美好生活,认为这才不失为农民应有的本色。



雪泥鸿爪

若得似未曾有时

刘学萍


  旅途中总是带有期待,行程中想起德国作家黑塞曾经说过,旅行就是艳遇。对于我这种深居简出,不食人间烟火般,更不喜欢出游的人来说,旅行是稀释孤独,当孤独凝固的时候,只能远行,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勇敢地上路。

  我在寺院里见到了法师。这千年的古刹让人静谧,宏伟的建筑,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古老而又庄严。从山脚下放眼望去,并不太高的群山起伏连绵,山岩下的五色岩石和寺庙中的彩瓦形成了特有的光彩。蓝天下有了多姿多彩的景观,阳光特别明媚,明媚得群山翠绿透出生灵的气息。最耀眼的就是山顶的宝塔,一股吸心的气场把整个情绪和感觉包围,时间在那一瞬间定格。殿宇恢宏重叠,错落有致,佛塔威严矗立,僧舍栉比,经轮幡幢,法轮祥麟,香火鼎盛,云烟万状,共同构成一幅神圣神秘的自然佛刹画卷。

  丛林密布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植被,树干要么高大挺拔,要么形状奇异,树木的树皮大多呈古铜颜色,许多树都像是陈年的艺术品。最特殊的那株古树,长着长着长成了空心,像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老者悟道成空却依旧枝繁叶茂。树枝上鸟儿清脆的叫声传来,回荡好一阵才传入耳中,清风吹走身上的热气,原来这就是空灵哪!几棵千年古柏苍劲挺立简直就是寺院的守护神,飞檐走壁的格局与庞大的枝叶溶合在一起,昭示出天设地造的神韵,一切精致都在昭示上天妙旨。

  寺院坐落在这群山中,坦然地若无其事,漫不经心。宽容大度祥和喜悦的气氛都在沉静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的深沉古板。一棵菩提树,绿阴如伞,令这寺院更加清净庄严。这树就在佛祖殿前,是要考验前来寺院拜佛的世人,考验他们能否看透“物相”。虽然它老干嶙峋,根须裸露,但树枝随性恣肆,任意东西。或许是因常年聆听佛经吟咏而变得驯服,也或许是因独处寺院享受孤独而性情乖张,这满足充实的样子,蓊蓊郁郁,亭亭如盖。我站在树下想:如果这树有灵性,可知道我的来意?

  大雄宝殿位于寺院的最高处,殿前是大理石铺就的平坦开阔的广场。站在广场,整个寺院尽收眼底。想起王昌龄描写寺院的诗句“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诗中的清净、竹树,用在此处也颇为贴切。殿内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有的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有的朱唇微启,面带微笑;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有的眼睛半闭,手持经卷。大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仿佛因着某一种因缘顺其自然把你带入佛陀的深处,告诉你,世间万物皆为空。

  我在菩萨殿看到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马上感应到一种安详自在、慈悲清凉的能量,在这种磁场的感召下,我竟有种说不出的法喜与激动,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流下来,感觉像亲人般亲切。法师法德高明,广结善缘,知识渊博而又机锋过人,颇有禅门祖庭宗师之感。他说,佛家讲因果,所以有人就认为,做了坏事,伤了天理,造了恶业,可以忏悔,忏悔完了又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法师说,这种投机取巧的想法,乃是造无间地狱的恶因,报应一来就是恶报。佛经中云,人在世间行恶,种种恶,尤据他人之善掩自身之恶,永堕地狱。篡人善根,嫉妒其良,据己造业,贪念魍魉。妙慧不具,暗路恶相,夙夜阎罗,诸不吉祥。有于藏中死,有生已命终,行则亡,走便卒。法师说法,让人更容易理解善恶果报。

  每一日我都跟随师傅上早课,洒净、朝礼,祝仪、持诵,经声悠远。藏经阁的规模绝不亚于一所学校的图书馆,看着那些沙弥和僧人安静地看经文,早已步入世外,有一股加持力使你也要切入到这个环境当中。法师说,有生之年看一遍大藏经对自身是很有益处的。我选了菩萨的《普门品》,杨枝净水,遍洒三千。刚读完就又掉下泪来。法师说每一部经书都有它的深邃和内涵,要每日诵读。就像是禅修修到天籁,温杯、洗茶、冲泡、奉茶,细致谨慎,又如行云流水,一时间,对坐无言,只有泡茶注水时发出的咕咕响声,这就是最高境界了。生动、庄严、入世、无我、无人、肃穆不知今夕是何夕。想必陆羽《茶经》的禅意大抵如此吧!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就是对茶禅文化的最好描写。茶是罗汉的自在,茶是僧人的隐忍,茶是凡人的人生,茶是禅机。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我喜欢这安宁清净的生活,只是也要暂时离开。捐了功德,我在法物处请了一串佛珠,法物处的师傅说,盘玩的久了会入相。晚上,我睡不着,脑海里满是三界这个概念,芸芸众生,谁能跳出三界?出三界才能涅槃。翌日午斋后,我与法师道别,法师送给我几本经书,我如获至宝。法师说,法不孤起,一切善恶都有果报。凡事,由他吧!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临行前我去了书画院,长廊画卷,笔下宣纸: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长征胜利赞

孟泓



从1934年的金秋

到1936年的10月

长征

整整进行了两年

两年的征程

红军指战员流的血

可以淌成河

红军将士们受的苦

可以堆成山


国民党蒋介石

小看了从不带枪的毛泽东

他胸怀无比宽广啊

胸中自有百万兵


装备良好的蒋军

小瞧了穿草鞋的红军

就是这一双双草鞋啊

让雪山仰视

就是这一双双铁脚啊

四渡赤水 牵着敌人鼻子转


虽说红军破衣烂衫

八角帽上的红星却亮如群星

褴褛的衣衫里

铁骨铮铮

怀着初心 迈步长征

千难万险 视若等闲


长征非胜利不可啊

看吴起镇的百姓在翘首南望

长征的胜利势不可挡

听会宁的祖厉河在声声呼唤


宝塔山

就是长征胜利后军民团结的象征

延河水

流淌的是全国奋起抗战的誓言

枣园的枣儿早已熟透

就盼望着毛泽东

和他的战友们尝一尝它的香甜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铺在全国人民的心里

山丹丹开了又开

窑洞望眼欲穿

长征胜利

是众心归一

长征胜利

是历史的必然



老年低头族的隐忧

李虹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微信的普及,“低头族”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许多父母长辈们也加入了“网瘾”大军,开启了与年轻人截然不同的画风。

  从满是让我们尴尬症犯了的中老年表情包,到偶尔甩出一个当下热门的表情包;从懊恼笨拙地尝试打字,到放弃打字疯狂地语音;从鄙视网购便宜没好货,到转变观念托子女帮忙线上购物;从胆怯开通网银惧怕诈骗,到春晚比年轻人更加狂热地抢红包;从每天定时收看新闻报纸,到掌上应用随时获取新资讯……长辈们渐渐融入了信息时代,回想起这些甚是惊喜、有爱的变化,甚是感叹互联网的魅力。

  如今我们与长辈的沟通多了一个桥梁,但也伴随着些许不如意。首当其冲的,便是漫天的谣言。微信无处不充斥着诸如医学上根本没有排毒的概念、两种食物不能同吃、无核葡萄抹避孕药等谣言,以及各种各样毫无根据的假新闻、荒诞无稽的迷之科普、胡说八道的养生哲学。尤其中老年朋友圈是超级重灾区!甚为头疼!每次看到这些谣言,总是一遍一遍地科普,找资料辟谣。然而亲情的巨轮说沉就沉,有些谣言我苦口婆心地解释,然而他们并不买账……相信许多朋友都有同样的困扰。

  许多谣言,第一时间都有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出来辟谣。辟谣帖洋洋洒洒数千字,满是专业术语,结尾还附上一大堆中外参考文献。令人不禁膜拜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这些辟谣帖的扩散程度缺远远不及谣言的阅读量。枯燥乏味的科普远不如正中下怀的谣言吸引眼球。谣言的编造也许只是几分钟数百字,而辟谣则是一个硕大的工程。造谣者一时嘴快胡诌几句,学者们居然要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耗时耗力地辟谣,得来的却是为数不多的转发,与网友们对“砖家”的质疑。不禁扼腕叹息今时今日谣言的造谣成本太低,而且扩散速度快得令人发指,并且摸清了中老年人的关注话题及喜好,满是套路,防不胜防。

  此外,针对中老年微信使用者,还有一整套奇葩的营销模式。含有不可描述的缩略图与文字暧昧、欲言又止的标题,这样的链接遍布中老年朋友圈。点开一看,居然是养生的内容。这一色情与养生结合的营销模式,不禁令人惊讶于营销者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把色情与养生扯上关系的!

  再次,营销号们利用网络测字、算命、投票等方式套出个人信息,泄露客户隐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光长辈们中枪,许多年轻人因为一时好奇也会成为信息泄漏的受害者。

  微信的普及为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让长辈们也能享受网络时代的便利。但谣言问题防不胜防、营销模式令人反感、信息泄漏令人担忧,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推进网络实名制,及时完善造谣追责的相关立法,加强基础知识的科普,提高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净化网络环境,守护这片净土。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