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历代《易经》名家(先秦)

金沐易经 2017-04-15


1、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父亲死后他继承西伯之位,故称西伯昌。他在位50年,决讼虞、芮,使这两国归附,攻灭黎、邗、崇等国,建都丰邑,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他被囚羑里时悉心钻研《易经》,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撰写卦辞、爻辞。使《周易》成为诸子百家之源。


文王演《周易》:《周易》是在伏羲八卦图、《连山易》和《归藏易》基础上产生的。周文王把64卦的每一卦都撰写了卦辞,每一爻填上爻辞。后来孔子又为《周易》作传。使《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易经》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文王卜卦得太公: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好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罴,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大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2、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运途困顿,占卜谋生。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助文王倾商、武王伐纣。被尊为“百家宗师”。后封齐国。著有兵书《六韬》。有传预言中国万年朝代兴替的《乾坤万年歌》系他所著。莫辩真伪。

姜子牙算卦:卖柴小伙王二叫姜子牙算卦:“给我算算,今天我这担柴能卖多少钱?”姜子牙合眼掐指一算说:“挑着柴火上正东,柳下站着一老翁。此钱卖了二百五,外送美酒三大盅。”王二说:“你要是算准了这担柴火钱全送你!”王二走出去很远,正巧碰见 柳树下一老翁买柴,给他250文还赏一壶酒。

覆水难收:姜尚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尚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后来姜尚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尚破镜重圆,但姜尚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尚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3、周公:姓姬名旦,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喜《易经》。在辅佐成王时遭人猜忌于是隐居。在隐居其间,他把文王未完成的半部《周易》续写完整。

周公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恐惧流言:周公恐惧流言,典出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周公有圣德,辅其兄武王姬发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业。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滕,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尽心辅佐,将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见诸侯。当时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滕,成王见了册文,方辨明忠奸,诛杀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归相位。假设当管叔、蔡叔正四处散布流言诬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时候,周公便一病而亡;假设金滕之文始终未被成王所知,那就说不清楚周公姬旦到底是忠是奸了。后世的史书中周公岂不就成了奸臣。

周公之礼:行周公之礼,敦睦夫妇之伦。西周初年,世风日下,民间婚俗混乱不堪。为明德新民,周公亲自制定礼仪。周公从婚礼入手,对当时男女交接混乱的状况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环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并且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化,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这些合称“婚义七礼”。

周公之梦: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他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晚年孔子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编辑师徒言行录《论语》。

孔子作《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易传》即《十翼》,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易经》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

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学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相师: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传说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名扬九州。此后《史》、《志》多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观器论道:《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孔子语录: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5、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受《易经》成卦原理思想影响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就是对八卦三个爻的原理解说。他主张人以柔来克刚,用道来法规一切事物。

函谷著书: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孔子问礼: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语录: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卜商:生于公元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以“文学”著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研习并传授《归藏》。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著作《子夏易传》。

7、商瞿:生于公元前522年。商姓,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商瞿喜好《易经》,孔子传授之。商瞿卜易灵验如神,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作为孔门传道者,商瞿将《易经》传给楚人子弘。从此《易经》传丁后世儒者,传八代至汉川人杨向。至汉代以易学入仕者众。

8、唐举:战国时梁人。以善相术著名。“举”也写作“莒”。后遂以“唐举”指善相术者。如(唐)钱起《同邬戴关中旅寓》诗:“吞悲问唐举 ,何路出屯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袁公相术真奇绝, 唐举许负无差别。”唐举事迹典出《荀子·非相篇》和《史记》卷七十九〈蔡泽列传〉。

唐举相蔡泽:《史记·卷七十九·蔡泽列传》载: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而从唐举相,曰: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蔡泽为秦相。

9、鬼谷子:王家,名诩(或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一说其姓名为刘务滋,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他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因常入山采药修道。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是先秦诸子之一,纵横家之鼻祖(也是道家、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是他的四大弟子。

太卜:周朝叫大卜,掌阴阳卜筮之法,通过卜筮蓍龟,帮助天子决定诸疑,观国家之吉凶。太卜掌三兆之法、三易之法、三梦之法,无论是国家祭祀、丧事、迁都、征伐,都必须参考太卜在太庙的占卜。太卜在汉朝是九卿之一的太常卿的属官。唐朝太常寺下设太卜署,太卜署的最高长官为太卜令。

10、卜偃:即郭偃。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首席大夫,兼晋国的卜官。他不但有高超的占卜技巧,而且知识广博,智谋过人。能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结合自然现象进行正确的预言指导。他主导了当时晋国社会改革的“郭偃之法”。使晋国自齐国之后向封建制转化。他在当时与管仲齐名。《左传》记载了他的事迹。

11、卜徒父:春秋时期秦国的卜筮官。《春秋·鲁僖公元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或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12、卜楚丘:春秋时期鲁国的卜筮官。其父也是卜筮官。据《左传》记载: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卜楚丘为鲁文公占卜:《左传》记载:春,齐侯戒师期,而有疾,医曰:“不及秋,将死。”公闻之,卜曰:“尚无及期。”惠伯令龟,卜楚丘占之曰:“齐侯不及期,非疾也。君亦不闻。令龟有咎。”二月丁丑,公薨。五月,齐懿公被两个臣子杀死。东门襄仲杀文公嫡子立宣公,惠伯亦被杀。

卜楚丘为叔孙庄叔占卜:叔孙庄叔要生子,占筮得“明夷”变“谦”卦。他把卦象给卜楚丘看。卜楚丘说这个孩子将来会逃奔外国,而又能回来为庄叔祭祀,做叔孙家的继承人。但他的一个叫牛的庶子在掌家后会把他饿死。这个孩子就是穆叔,成为叔孙家的继承人后宠爱庶子竖牛,被竖牛饿死。

卜姓的来源:卜筮官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职务,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亲族、智者等担任。史称夏代开国君主夏启、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职。周文王之子滕叔绣亦任此职。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这是卜姓的渊源之一。

13、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占星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

14、石申: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家、占星学家。开封人。在月球背面有用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后人将他与甘德的著作合辑为《甘石星经》,此书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用干支纪日法循环纪日。用石氏岁星纪年法循环纪年。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

15、梓慎:鲁国大夫,春秋时期的阴阳家、占星家。他生活在鲁襄公、鲁昭公时期。鲁襄公二十八年春,鲁国气象反常没有结冰。梓慎说:“今年宋国和郑国要发生饥荒!今年岁星应走在十二次的星纪位置上,实际上却超前走到了玄枵的位置上,这是不正常的。”后来宋、郑两国果然发生了饥荒。

16、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著《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和《主运》。司马迁说:“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辨”。

17、姑布子卿: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相师。据《史记.赵世家》载: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姑布子卿相孔子: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载: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引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赐以知之矣。不知丧家狗,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器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以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

18、叔服: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相师。据《左传·文公(元年十八年)》载: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穀也食子,难也收子。穀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译文】:元年春季,周襄王派遣内史叔服来鲁国参加僖公的葬礼。公孙敖听说叔服能给人看相,便引出自己两个儿子穀和难来见他。叔服说:“穀可以祭祀供养您,难可以安葬您。穀的下颔丰满,后代在鲁国必然昌大。”穀的儿子茂便是后来著名的贤大夫孟献子。

19、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民间有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师旷通星算于音律之中,能吹律听声预知吉凶。考钟吕以定四时,无毫厘之异。究天人之机,通古今之变。被尊为盲人算命的祖师。

师氏家族传易经:师氏是黄帝赐姓。师旷的先人是师永。周文王是师永的学生。文王被拘羑里演八卦,撰周易。师襄是孔子的易学老师。孔子为周易作传。孔子所言“天地君亲师”中的师就是由此而来。师氏家族将易学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同时形之于拳,就是古传太极拳,又称“师氏太极”。

师旷相太子晋: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太子晋因治水与周灵王产生分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一天,师旷见被废为庶人的太子晋面色发红,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太子晋亦说:“我再过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晋果然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师旷吹律听声预知吉凶:《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意思是:晋国听说楚国要来进攻,师旷说不用害怕,我吹响律管,从声律中听吉凶。知道楚国打不了胜仗。

师旷推算绛县老人的年纪: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0、樗里疾: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他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据清朝马泰清《地理辨惑》记载,樗里疾有作品《青鸟经》传世。

21、朱仙桃:生平不详。秦代人。所著《搜山记》是堪舆学史上第一部著作。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春秋时,《尚书》记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可见先秦时期已出现相宅活动。朱仙桃的《搜山记》成为堪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搜山记》云:根于义理而择地,不拘于卦例。

22、黄石公:齐国济北谷城人,齐亡以后,避难迁居下邳。世人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被道教纳入神谱。他通晓天机、地脉、人道之学。是风水学史上的开山鼻祖。作《黄石公三略》、《秘经》三卷,《备气三元经》二卷、《地镜八宅法》、《素书》、《青囊经》等。

黄石公三略:它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柬、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宣闻。”在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为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黄石公授张良天书:《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