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陈盆滨:240KM云与路

Outside实验室 2017-03-23



陈盆滨是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比赛冠军的中国人,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完成“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的极限跑者。近期,他又当选了家乡浙江台州玉环县政协委员。这个昔日的渔家少年,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跑步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而是将更多中国人带上跑道的健康领路人。


文/《Outside新户外》1月刊



在坡路的追逐上他决定了提升速度,望着前边不远处的三位选手发起了冲刺,此时夜已深谧,自己都可以清晰地听到胸腔里传来心跳搏动。在这南半球的山路上他的脉搏因突然提速而接近170,这不是个好信号。夹裹着寒气的冷风刺入关节,睡意在疲惫后尤为明显。出于身体考虑此时他卧入了随行的车厢内睡了15分钟。


在梦里他紧抓着渔船的前舷在甲板上摇摇晃晃。望着远处汹涌的浪扑咬着礁石,拉网在电机的拽动下逃出水面,慢慢的渔获。他离开了梦境,睁开眼睛。此时该是收获的时候了,匆忙下车他再次跑动,调整呼吸后再次上路。



几个小时后240公里的赛程结束了,这个肤色黝黑的亚洲面孔,拿到了相当傲人的成绩。在这些年的跑步生涯里,用几十万里的足下路,证明了他是人们口中实至名归的“跑神”,他就是陈盆滨。


当下,马拉松已成了一项时尚运动,越来越多人无法满足马拉松42.195公里的路程,去挑战更加极限的“超马”。所谓超马,就是距离超过马拉松的长距离耐力赛,最常见的超马比赛距离有50公里、100公里、50英里(80公里)、100英里(约160公里)等级别,而240公里的比赛无疑距离更长,所经路途也更为艰辛。



澳大利亚240公里超级马拉松赛是2004年澳大利亚民间一帮跑友策划发起的,设计的路线是由海滩跑到海拔 2228米的澳大利亚最高山峰哥斯山,全程 240 公里。


第一年的比赛共有四人参加,其中3人成功完成。随后,一年一赛的传统就延续了下来。2007年,在澳大利亚超级马拉松跑者协会的积极支持下,“超级马拉松”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成为一项正式赛事。自此,这项赛事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参赛者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据了解,第一年最快完成者用时39小时多,最近这几年这项比赛的最快纪录是24小时33分。



O:这个比赛在您心里的位置,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比赛?


参加这个比赛是因为我在上半年跑挑战完100天5个100公里之后,我的身体需要休息,恢复调整后,就是参加下半年这12月的比赛了。之所以选择澳大利亚是因为现在除了南半球夏季有比赛外,其他的地方比赛都已经停止了。


要说特殊性,这个比赛的距离和比赛的路线很特别,从起点沙滩开始跑到澳大利亚最高点,上下起伏很大。包括刚开始跑风阻特别大,体力消耗大之后跑到半夜就非常想睡觉,迫不得已睡了15分钟。再起来跑就感觉非常的寒冷,是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通过这复杂地形的比赛我也感受到我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对下坡路的控制,最后的九公里下山我反超其他运动员让我感觉到了自己在驾驭长路线上的进步。



O:这是第多少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是驾轻就熟还是新的挑战?

陈:这个比赛是我第十七次参加的极限马拉松。在技术、补给以及对装备的理解上面我这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哪怕路线中山路很多地形复杂,我也能在只训练了三个月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要说挑战呢,唯一的挑战是预料之外的低温给我带来很大的阻力,这提醒我以后赛事期间要多看天气预报了(笑)。


O:比赛过程中遭遇什么麻烦了么?生理上、心理上、技术上、如何克服的?


陈:低温严寒让体力下降得很快,而且凌晨一两点钟时候后我特别的困,这是很大的考验。加上以前没遇到过的持续大风,逼迫我调整原来的跑步策略,本来我跑步是靠自身的推力,像推铅球一样,借力把身体推动向前,但是有风的话就会把这个推力抵消,跑步的速度就上不去,我把跑姿改变了一下,步伐压紧,减少腾空,使用一些“蛮力”。这能够有效地平稳跑动频率,但是不可避免的身体消耗就会增大。然后体力的下降让心理压力很大,时不时脑海里就冒出声音“这么大风怎么跑啊,没法跑啊”,但是越想这些就越容易发展成退赛的念头,我就自己鼓励自己必须坚持,在心里默默加油。



等过了那个阶段,风力渐弱一切都回到正轨,我就越来越顺。我记得这次比赛有个最危险的时刻是在比赛中途我追前三名的时候,速度有些过快了,心跳飚近170。这是个危险信号。就像上半年比赛中马拉松猝死事件,就是因为心跳加速,血液流速太快,心脏压力骤增造成死亡,这个时候我特别明智,先走了一段,然后睡了15分钟,有效地调整了过来。


O:比赛中难忘的几件事情,感动的,遗憾的?

陈:首先我特别感谢自己的团队,摄像师、摄影师、我的经纪人和当地的一位志愿者,比赛30多个小时我没休息,他们也没有一分钟闭眼休息。一路上分工明确,大家看到的比赛是我一个人的比赛,其实这是一个团队的。比赛结束后主办方说其实很早就想邀请我来参加这个比赛,但是一直没有联系上,这次我们能自己主动报名参赛,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而且在颁奖结束后,主动再次用中文介绍我,这让我感觉到我们团队的努力的成绩能换来国际对中国尊重,这让自己特别感动和骄傲。遗憾嘛,就是睡得太少了(笑),还有一点就是我训练时间从九月开始到比赛只有三个月零几天,要是长一些,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O:比赛结束后,心情如何,对于这类赛事自己的看法?


陈:特别特别的开心,在赛事中自己看到自己技术的成长。说实话国外的赛事还是挺虐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比赛真的水平非常高,240公里的赛程,前几名运动员的成绩差距甚至是以分钟来计算的。这是很难得,很少的,竟然有这样的整体水平,这是从来没想到的。


O:您的这个成绩,国外媒体给了您什么样的评价?


陈:主办方非常认可我的成绩,在异国他乡不熟悉地形和气候的情况下拿到第四名的成绩是非常厉害的,前两名都是已经参与过这个比赛的老手,我首次参赛就得到这样的成绩,令他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给了很高的赞誉。



O:澳大利亚跑步运动的发展对比国内发展这项运动,值得我们借鉴的?


陈:在澳大利亚,跑步是一个很有群众基础的全民运动,早晨傍晚包括中午都能看到跑步的身影,而且赛事非常多,说明国家也很重视这项运动或者说是重视全民体质的建设。我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在街上就能看到很多孩子都在跑,还有推着婴儿车的母亲也在跑,父母带着孩子全家跑,这种氛围国内很少见。


而且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像运动服紧身衣跑步鞋这些装备我们国人只有在锻炼的时候才穿着。在国外不是,有很多人会穿全天穿着跑步装备以便于随时随地开始。这可能是一种文化差异吧,但这种塑造氛围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家更容易接触到这项运动并且喜爱上它。



O:对于国内跑步运动发展,赛事增加,您的看法如何,快速发展的利与弊?


陈:一二年前马拉松还不是很火热,2013、14年跑步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各种马拉松赛事多了起来,每年成倍的人数参与到了跑步活动中来,总的来说大家的参与对于这项运动的发展是很好的,但是普遍大众对于跑步的认识和专业知识仍然很匮乏,认为迈开步子就可以开始跑步。这其中就会发生对跑步的盲目追求,追求速度的选手因为方法不当发生很多危险事故。这里建议赛事的主办方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和教授,参与的运动人们也应该多去了解,技术比过度透支体力更重要,20-30岁的爱好者尤其应当注意。未来我也会把一部分工作重心放到普及知识上。


O:对于跑步装备上您有着自己的设计理念,想了解下您的思路?


陈:跑步这么多年,我算是对跑鞋、跑步服装有着很丰富的经验,我的赞助商安踏给我很好的支持,让我参与到了装备的开发上面,以亲身经验来更好地改良和创新。首先说鞋子,跑步鞋减震性一定要好,它代表对膝关节的冲击损害。 第二是鞋子的包裹性,很多人跑马拉松,跑极限马拉松脚会起水泡,这起水泡就说明鞋子包裹性不好。第三很多人觉得马拉松穿个磨合15天左右的旧鞋子才可以跑马拉松,现在我可以做到新鞋一样可以跑马拉松,这涉及一些商业秘密,但是我参与的设计确实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O:对于跑步运动 ,对于爱好者和准专业运动员,您有什么自己的建议?(关于训练体系,装备选购)


陈:对于跑步这项运动来说参与之前必须要了解跑姿和跑法,这是第一条。专业运动员中很多成绩不错,但是对跑姿跑法也不是很了解,这点必须要注意,熟悉专业知识对长线发展有很大帮助。还有,业余运动员来说一定不要硬标准,比如说每天十公里我就必须每天十公里,成绩根本快不了,而且这样会把肌肉跑僵硬,专业体系中可以用间歇跑的方法训练。用比极限成绩慢一些的速度,不用使出全力来跑,但是要跑出节奏,节奏感训练比一直奋力跑更为有用。还有一点是拉伸和按摩,特别是运动之后30分钟拉伸按摩更为重要,这时候肌肉是热的,拉伸更有效,就像打铁一样,烧红了才能延展,才能打成刀,所以肌肉也是一样的,趁热按摩。


然后装备方面呢,上边说过一些,选择的鞋子一定要包脚,包裹性很好才行。服装方面呢,很多人穿跑步服装长时间摩擦造成大腿内侧、乳头和腋窝处的擦伤,这就要求衣服的选择要合体,不要太小,短袖袖长一定合适,避免腋窝空隙大摩擦擦伤,另外装备外涂一些凡士林也可以保护皮肤。



还有就是袜子,袜子在跑步运动中可以说是关键的一环,有条件的可以选择羊毛袜,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吸汗防滑透气效果很好,若不是专业运动员,选择一般运动袜也可以。爱好者跑步时要穿紧身裤,紧身裤可以保暖还可以肌肉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这点很必要。最后一点,如果要跑马拉松的话,补给就十分重要。适时适量的补给对保持体力、控制节奏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O:近年来国内跑步圈哪些事件令您记忆犹新?


绝对是跑步人群井喷似的增加带来的“跑步热”。这两年马拉松太热了,去年一百多场吧,但今年注册的赛事就接近300多场。这侧面说明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开始重视锻炼、开始追求健康了,这也表现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有了更多对于健康、对于生活品质的关注。未来我猜测参与跑步的人群不会是一倍两倍的增长而是几十倍的增长。



O:对于爱好者猝死这件事您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么?


首先我来说下为什么导致猝死,我觉得这非常重要。我们发现猝死多发生于10km乃至21km。距离越短猝死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过度地追求速度。任何的运动都会导致心脏加速,比如平常心跳60下左右每分钟,快走起来就到90下,稍微跑起来就达到了110下,我跑起来有时会达到170下,有些人甚至到200,心脏就会很累的。我们运动时候,心脏要更多泵血给身体供养,一旦高速泵血时间过长,心脏就会缺血,就会骤停,尤其是冲刺时段。所以死亡事件多发在冲刺段,心跳过快死亡。


所以有几点建议。一,跑步脉搏表要配备,监控自己的心跳速度,及时调整;二,休息要充足不要熬夜,这能减少心脏的压力和精神压力;三、天气方面,气温过高的话一定不要剧烈运动;四、还有没有经验、不常运动的人一次性就要取得成绩是最不可取的,慢下来慢下来,马拉松就是安全的。一般来说没有两至三年的训练经验我是根本不建议跑马拉松的。



O:空气污染问题日渐增加,对于跑步运动的发展是否有很大影响?爱好者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代替训练?


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有污染,雾霾是我们自身制造出来的,我们跑步运动就是会更多地吸入空气,所以雾霾对跑步的影响比其他运动更大。一旦雾霾我们是根本不建议训练,更不要说去比赛了。可以代替的项目比如在室内练一练台阶,有助于加强足部力量和心肺功能。还有一点是可以在室内进行拉伸和按摩。大腿和小腿越放松跑得越快,专业运动员基本上就用一点点胯的力量,带着腿部运动,跑得很快却不怎么用力,也能避免产生过多乳酸。所以要做拉伸按摩。


O:可以问一问,您有如此的超强跑步能力,是否有独家秘诀?


我小的时候干活从来不偷懒(笑),这为我打下很好的基础,2013年前,九年的打渔生活也充分训练了我的体力。一三年后我对跑步的认识彻底变化,我才发现跑步是有技巧的,那时看了两百多遍肯尼亚的《马拉松军团》,很有启发但是我又不能完全学他,把一些技术适当改变适应自己。然后在教了几十个学生之后,边教边学,教别人其实他们也是我的老师,我提升就很快。用蹬地的力量把身体往前推,我的步子从一米到一米二乃至一米三,速度就一下子快了起来,腾空时全身放松,也有助于速度增加。独家秘诀总结来说就是技术是第一位的,技术能让我少发力,技术能让我跑得快。



O:未来跑步运动会成为全民健身的中流砥柱么?


跑步绝对会成为全民健身的重点的,因为跑步是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健身项目。我猜测未来5-10年一定会成为几亿人的运动项目,它不需要场地不需要对手也不需要过多设备,只要一双跑鞋,就可以人人参与。而且马拉松热度飙升和赛事的增多,也会带动更多人参与跑起来。跑步会是未来中国迈向健身大国的有力踏板。


跑步本来是一项竞技运动,足够的群众基础就会发掘更多的运动特长者出现,提升我国在这个项目上的竞争力,目前就有更多的教练开始教授跑步,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爱好者通过跑步获得了健康身体,国民身体素质就会上升。跑步有很强的社交功能,大家定期结伴外出徒步跑步骑行等等,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现象。跑步、自行车骑行这些社会运动我觉得一定会火热起来。从青少年开始打好身体素质,其他运动项目的参与也会越来越多。变成真正的体育强国。



O:您接下来几年的参赛计划?


明年赛事还没确定下来,但我确定明年的重心会在推广跑步、教跑步上。“挑战100”第一年我是一个人跑,今年是团体赛,明年应该是推广跑步赛,让更多人健康地跑起来。现在确实也有越来越多国人在国外比赛,这说明了我们的经济水平和竞技水平的增长。


O:对于您这样的运动员,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我就是希望在十年内推广我的“陈盆滨跑步法”,目标是去五六十个国家参加各种各样比赛,让国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跑步发展现状。并且我希望可以出书,希望可以拍电影。更好地让大家更了解我,更了解跑步。推广跑步就是我一生的使命吧。



O:对广大跑友的一些鼓励,一些建议,一些支持?


徐徐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跑步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要有长线的运动计划和方法,不希望有跑友们在运动中、赛场上受伤甚至猝死事件的发生。我会用我的“陈盆滨跑步法”科学系统地支持大家的跑步之路。


O:最希望中国出现什么样的比赛或者鼓励机制,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我希望国内的可以用不同的地方元素来组织比赛,把很多当地特色融入到比赛当中,这样可以有效地刺激发展。马拉松不仅是比赛,而且是一种表演,每个赛事各有风格,这就会吸引更多人去参与去观看,让更多人对马拉松感兴趣。城市文化和马拉松文化的结合会更好地发展城市也发展运动。



私人问题

O:您除了跑步外还有什么爱好么?


除了跑步比较喜欢旅游,去各地看看感受不同的文化,还喜欢摄影,收集摄影器材,这样就可以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目前最大最大的爱好,就是我的宝贝女儿,当爸爸和不当爸爸是完全不一样的,照顾好她,看她茁壮成长就是我的“爱好”。


O:对Outside想说的话?


感谢Outside从零九年来的支持,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陈盆滨目前的成就,非常感谢。Outside杂志是一本有深度的杂志,里边介绍的运动和运动人物内容很好,很耐看。是每个户外爱好者所必读的。再次感谢Outside杂志!


-Live Bravely-

文章为Outside实验室原创,转载请联系。


市场合作、达人自荐请联系《Outside新户外》

TEL:8610-85794560

我们期待更多精彩的故事。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