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黑坑钓鱼有鱼星但是鱼不开口,怎么办?

旅外钓鱼记 2017-05-07

由于野钓地点一般偏远而且越来越少,因此现在很多钓友都去黑坑过一下钓鱼瘾,但是黑坑钓鱼也不轻松,很多时候明明窝子里面有鱼星,但是鱼儿就是不开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天气水情环境影响

天气对水体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水温与水体的流动都会随天气而变化。天气还会间接地影响水体的含氧量、水中微生物与藻类的生长状态,这些条件发生变化,会影响到鱼在水体中的活跃状态。鱼儿的活跃度一旦产生变化,钓手往往一时难以找出不上鱼的缘故。

比如夏季本来上鱼很好的窝点,不一会儿就没有鱼口了,明明有鱼在水面摆动,就是没有鱼口。原来,夏季水体升温很快,使小水域的水体溶氧缺乏,这是由于较高的水温加速了水底沉积物与窝料的发酵,窝点的局部产生了沼气而使水体缺氧,鱼儿只有离开水底而浮到水体上层。

到了冬季,由于水下植物不再茂盛,产生的氧气量很少,水底溶氧量难比夏秋季节,鱼儿的活跃度直接降低,加上水温低,鱼口本来就轻且少,因此难有鱼儿咬钩。

针对水体溶氧量低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不打窝或减少打窝量,避免窝料发酵导致水底溶氧低。

投放味儿较重的打窝料,钓离底,或者采用麻团钓法,诱使鱼儿在底部觅食。

转移到浅水区施钓,因为浅水区的溶氧相对高一点,鱼儿也不会冒然浮至水面。倘若当天气压太低,水体的溶氧量是必定很低的,浮头也是必然的现象,不适合垂钓。因为就算饵料再鲜美,鱼儿也不会吃,此刻,它们需要吸氧保命。

窝料超量 人为干扰

野钓的自然水域因其水面大,水体的含氧量都较高,但黑坑或竞技塘一类的小水域却不太理想。长时间的垂钓活动,避免不了饵料的过多使用,这样就会使塘底的酱层加厚,腐殖质增多,致使水底缺氧。因此垂钓于酱层较厚的小水域,就要靠近出水口或入水口处,因水体处于流动状态,溶氧就相对丰富,鱼儿活跃,钓效就好。

另外,人在岸边的活动极容易影响到鱼儿。它们对岸边的声影或机器的响动都十分敏感,胆小的习性趋使它们远离窝点,逃到它们认为安全的水层。因此钓者要尽量选择相对安静的地点施钓,抛竿时要减少对鱼产生刺激的响声,一旦鱼儿受到刺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次诱鱼进窝。

鱼情多变

鱼层在变

鱼儿常起浮,这是由于鱼儿所在的水体环境发生了变化,或是由于受到了钓者钓法的影响,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变换了水层,上浮到较高的水层。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鱼儿改变了泳层,就会发现有鱼星但无鱼口的现象。

鱼星不只是存在于鱼在水底产生的泡泡,上浮到高一级的水层也同样有鱼星,因此当对象鱼起浮之后,我们还使用粗钩粗线钓底,就明显没有好结果了。那么,当我们知道窝点有鱼而不咬钩时,就要试着调整钓法,试探鱼层的位置,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要坚信,主动找鱼而钓才是钓鱼的原则。

鱼儿受伤

黑坑的鱼儿都是运输而来的,鱼儿命运多舛,忍受了长途的颠簸与缺氧的环境,甚至还受过伤,被投放到黑坑之后,水体环境又并不一定好,如果投放的数量多,鱼儿密集,还会继续忍受缺氧的折磨,或者再次受到惊吓而越来越胆小,胆小到拒绝进食,就不好钓了。

更有多次被钓、历险受伤的鱼,我们称之为回锅鱼。它们不是嘴被拉豁而发炎,就是鱼身黏膜骤减,或者经反复挣扎导致鱼鳞脱落。这些可怜的鱼儿开口一般都不佳,如果岸边有声响,它们会更加警惕,不愿进食。

因此我们在垂钓时,中鱼之后一定要尽快地将鱼领出窝点,最好不要让跑鱼的现象发生,因为只要一跑鱼,就会让窝点的其它鱼再次受到惊吓的重创,哪还敢吃食,都不要命了吗?

线组配置不对口

有鱼星无鱼口,需要判断鱼层、判断鱼是否历经磨难,尽量排除自然原因对鱼的影响。这些工作做好之后,就是线组的恰当配置了。如果线组配置不当,就会出现鱼儿索饵但吃口很小的现象。线组传递漂讯的能力又差,我们的读漂就会不准确,导致错过良好的上鱼时机,这是经常会发生的结果。

具体的线组搭配需要针对具体的鱼情而定,但有一条需要注意,就是让鱼儿便于吸食钩饵,浮漂的讯号要始终保持正确与灵敏。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