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亲历】中国记者夫妻蜜月撞上新西兰大地震:与世隔绝的体验太恐怖了!

中文先驱 2017-03-23


新西兰南岛突发地震,一对来自中国的记者夫妇正在凯库拉度蜜月。面对强震,亲历过雅安、庐山等地震并进行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第一时间写下了对于新西兰地震的感受。天灾面前,新西兰的救灾效率在中国记者眼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没少跑过灾难报道,雅安大地震的时候,也是在庐山切身体会过大地的晃动。可是报道地震和亲历地震,真的是两码事。报道地震的时候,是端着满手的信息和资料进去的,再危险再塌方再余震,里面大概是怎么回事心里有底。可这一回,当真是世界一黑一片抓瞎。



图片来源:google


新西兰南岛凯库拉大地震——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小概率的事件真的就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我们真的不是挑准了震中去度蜜月的…


真赶上了才明白,“跑”,其实没那么简单!满屋子都在晃动,整个地面都在晃动,就眼睁睁看着电视、镜子、杯子、凳子噼里啪啦往下掉。站都站不稳。摇摇晃晃冲到门口,还是生生跌了下去。



震裂的地面(作者供图)


之后的其实才是最可怕的。设想一下,没有电,看不了电视,没有信号,打不了电话,没有网,刷不了新闻。在一个乌漆麻黑的晚上,可能刚刚死里逃生,也可能只是赶上了灾难的前奏。无知最让人恐慌。

  

与外界信息隔绝,你不知道刚发生的地震规模有多大,震中在哪里,会不会还有余震?通讯什么时候恢复,会不会引起海啸?要不要跑?路有没有损坏,该不该跑,该往哪跑?真叫是完全抓瞎。相信很多的慌乱就都是在这种时候产生的。



    图片来源:google


新西兰关于这次地震的应急预案其实我是不满意的。没有预警也就算了,后续完全没有人传达相关的信息。几家屋子的人聚到空地上,穿短裤的,披毯子的,光脚的,惊魂未定不知所措。


最后大家决定去街上看看。新西兰着地广人稀的,街上也是啥都没有。最后有两个人走了好远,才打听到刚发布了海啸预警。


印尼海啸、日本海啸,也就在画面里见过。这海啸真要来了,满满的穿越感。大家无比默契地往回跑,开车,上路,去全镇地势最高的地方。

    
    图片来源:google


想着到聚集点总有人指挥了吧,依然是没有牌子,没人指引,没有警报,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不知道是新西兰人口少缺人,还是他们也没赶上过那么大的地震,没有成熟的预案,或者他们普遍比较大条,是我们自己太习惯了大中华面临灾难时的“众志成城”!几百号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汇集在了凯库拉医院门口,被妥妥全部拦在门外。


唯一庆幸的是,终于在地震两小时后蹭到了医院的公共wifi。一大圈人,各自拿着手机,给家人报平安。作为记者,说实话当天晚上还是有觉悟的。出了大事,自家记者竟然就在现场,那可不得连线么。一则是信号确实太弱,还有一个当时妻子正处于濒临崩溃的恐惧状态。所以那个夜晚,相较于职业,我选择了家庭。



震区实拍(作者供图)


也不知道这新西兰的地震是个什么原理,那叫一个没完没了,几分钟震一次,几分钟晃一下,每次动静都还不小。海啸的双重威胁还压在头上。那一晚,到处都是人头在山坡上、马路上晃悠,没几个能睡得了安稳觉。

    

凌晨五点,震后的朝阳,红得惊心动魄。


第二天得到了更多的消息,庆幸前一晚没有驾车狂奔,连接外面的几条公路都坏了,裂的裂塌的塌。



塌裂的公路(作者供图)

    

到了中午,老婆大人算是缓过来一点了,终于有脸去为新闻事业做点事。之前灾区跑得多,汛期武汉内涝还去泡过水。估计不亲临现场确实难以体会,某些情境,大灾大难,作为记者,真的没脸干站着。

    

武汉那次,本不想淌水进去报道,就打算外面拍拍小区淹水,做点采访了事。可是眼看着居民们一个个都淌水进去了,你站在干净的地面上,哪里有脸开口问他们惨不惨?

    

同理,都震成这样了,一个记者还就在现场,家里面没有素材干着急,虽说是蜜月,却真没有脸面去安安心心当个难民。

    

所以,并非什么伟大的职业节操或者新闻理想。设身处地,很多时候是不得不为。



        图片来源:google


既然干了,就拿出该有的专业主义吧。也别急着撤了,这时候急着自己跑路太不仗义了。现场报道,新闻连线,还有要求的这篇札记。只有做了该做的事情,才能问心无愧。

    

关于记者这个行业,其实我一直有反思。就拿灾难报道来说,灾难发生,铺天盖地的报道,究竟有什么用?仅仅是满足知情权吗?仅仅是填补好奇心吗?如果仅仅是这样,大概我到了现场第一时间就会去帮着“搬砖挖石头”。

    

这次震后,一片抓瞎的时候,只能开着汽车的广播收听当地媒体的相关资讯,以此了解地震信息。

    

雅安地震报道那次,一家医院缺少某种血清,外面的志愿者拿起箱子就争分夺秒往里送。

    

媒体的多方位记录和展示,除了高效传递重要信息,更多是充当一种桥梁,带来外界的关心和帮助。

    

哪怕微末,哪怕为这桥梁尽绵薄之力。

    

希望这地震赶紧过去吧,让大家都能住回温暖的屋子。

 
         图片来源:google


最后,感谢在第一时间关心和帮助我们的朋友、同事和家人。虽没能一一回复,患难时的这份情,铭记在心。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授权刊登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文先驱读者微信群已经开通啦

请小伙伴们加先驱酱微信

先驱酱会拉你入群哦!

近期热门

【深度追踪】两岁幼女突发癌症,单亲妈妈感恩民众爱心 ——“我要带她看看这个世界”

【WORD娘】新西兰医生真这么不靠谱?咳嗽患者看了五次家医后暴毙……

【窃喜】生活在新西兰想低调也挺难的,一不小心又上榜:全球繁荣指数第一!

【猖狂】台湾老移民独家披露:奥克兰办公室里被抢,财物藏鸡肚中都被偷,这就是宜居城市?

【银蕨签】拿着全球1/300的名额,他们在新西兰开启新的人生 :记录2015年银蕨签证持有者的现状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