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对抗寒流新养殖鱼种——瓜子鱲

水产前沿 2017-03-25


  • 文/图 《养鱼世界》 郑石勤

瓜子鱲俗称黑毛,是冬季矶钓的主要鱼种,黑毛的价格昂贵,几乎与野生石斑鱼相当。台湾海洋大学已建立全球首例瓜子鱲完全养殖技术,正谨慎推广养殖。瓜子鱲是本地原生种,能耐受10度以下低温,适合作为文蛤池的工作鱼,箱网养殖一年可达300克最小上市体型



台湾地区常见的瓜子鱲


瓜子鱲,学名Girella punctata,又名黑毛、菜毛、粗鳞黑毛、闷仔、粗鳞仔、乌毛(澎湖)、乌目仔(澎湖)、乌嘴仔(澎湖),为鲈形目,舵鱼科,瓜子鱲属里面的一个种,中国大陆称为斑魢。


瓜子鱲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北海道南方至日本、中国东海,于台湾西部、南部、北部、东北部及离岛等各礁区皆可见其踪迹。瓜子鱲大多活动深度在1-30公尺间海域,属于日行性的杂食性鱼类,在冬天以藻类为主食,夏天则会猎食各种小型海洋动物,产卵季在2-6月之间。主要鱼法为定置网、近海底刺网及手钓,全年皆有生产,以冬季最为肥美。


台湾产的舵鱼科(Kyphosidae)鱼类共有7种,其中瓜子鱲属(Girella)有3种:小鳞瓜子鱲(G.leonina)、瓜子鱲(G.punctata)、黄带瓜子鱲(G.mezina);舵鱼属(Kyphosus)也有3种,另一种为柴鱼属(Microcanthus)。


台湾地区常见的瓜子鱲有三种,小鳞瓜子鱲、瓜子鱲、黄带瓜子鱲。北部分布较多的是瓜子鱲,中部以黄带瓜子鱲较多,越往南部则可以发现更多的小鳞瓜子鱲,小鳞瓜子鱲肉质较差,也比较不耐寒。


小鳞瓜子鱲俗称尾长、红皮、细鳞黑毛,瓜子鱲与小鳞瓜子鱲是很容易被混淆的黑毛品种,最好的辨别方式是小鳞瓜子鱲的主鳃盖后缘有一条明显的黑边,而瓜子鱲没有。黄带瓜子鱲则因特殊的厚嘴唇成为最易分辨的黑毛品种,俗称厚唇,体侧具有一条明显的黄色横带,但随着鱼体老成会逐渐不明显。


瓜子鱲幼鱼阶段为杂食偏肉食性,随着牙齿及消化道发育完全,渐渐转为杂食偏草食性,喜欢食用大型细嫩海藻。每年冬季到初春时节,会靠近礁岩岸边啃食藻类,此时鱼身肥满,鱼肉中甚至会飘出海藻的清香。


东北角的当地种瓜子鱲肉质最好、价格最高,是冬季矶钓的主要对象,餐厅向钓客钓获的瓜子鱲收购价是每公斤600-800元。有些钓客会固定在网路拍卖瓜子鱲,起标价格是850元,捕获方式有拖延绳钓、一支钓、人工钓竿等,一般垂钓鱼获体重大约为550g。


推动蓝海计划


台湾是海岛型环境,过去沿近海渔业以增加水产品产量为目标,永续利用观念较薄弱,以致渔业资源过度利用;而陆上养殖渔业因水土资源缺乏,拓展传统养殖规模也有难度。渔业署正积极推动“台湾沿海蓝色经济成长推动计划”(下称蓝海计划),满足水产品需求增加趋势及促使渔业转型,透过增裕沿近海资源及新型养殖模式,解决前述问题。计划主要有三项目标:1、适合增殖放流鱼贝介类繁养殖之研究;2、增殖放流环境调查及放流评估;3、科技型养殖模式之建立。


海洋大学冉繁华教授说,渔业署于2014年初与台湾大学、国立海洋大学、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研究团队,该校执行渔业署的蓝海计划,养殖高经济价值的冷水性养殖水产品,瓜子鱲就是蓝海计划的项目之一,另一个冷水性的高经济水产品是海参。


冉繁华说,瓜子鱲是友善环境的养殖鱼种,它有几项特色:一是当地原生鱼种;二是耐寒;三是抗病力强。做瓜子鱲人工繁殖研发,可以发展人工养殖产业,也能够做放流,增加沿海渔业资源。


瓜子鱲为以藻类为主食,人工养殖过程可以大量减少对鱼粉的依赖性,降低对海洋生态的威胁,同时降低养殖成本,为未来适合发展之环保养殖物种。“与石斑一起养殖,石斑会得病毒性疾病,而同为海水鱼的瓜子鱲不会,这个特性为发展人工养殖加分不少。”冉繁华说。



台湾海洋大学瓜子鱲研究团队饲养的野生瓜子鱲种鱼


野生瓜子鱲培育为种鱼


冉繁华表示,人工繁殖瓜子鱲得到基隆市政府及中华民国钓鱼生态保育协会全力支持,才有机会成功,钓鱼协会免费提供于基隆屿周边地区取得的野生瓜子鱲,有279尾进行种鱼培育。



瓜子鱲种鱼孵化率与水温比较


台湾海洋大学瓜子鱲研究团队所蓄养的野生种鱼以雌雄比3:1,饲养于FRP桶进行繁殖,加流水式养殖,自然光照。野生瓜子鱲在人为蓄养环境下可自然产卵、授精。在春季2月至4月中旬,水温17-22时种鱼有产卵行为,傍晚于水表层有追尾现象,当晚22:00使用50目浮游生物网捞取受精卵。


海大涂智钦技士表示,雌鱼性成熟需3年,而雄鱼2年性成熟,在性成熟前不易分辨雌雄,所以必须确定鱼龄大于三年才适合作为种鱼。


瓜子鱲受精卵为透明、圆形,直径约1mm,具有单一油球。水温19下孵化时间约为45小时,孵化后3天卵黄囊已吸收完全,体长约为3.5mm。海洋大学种鱼于113天内共计产卵84天,期间平均水温为19.81,共计产卵3431.9g,平均受精率为47.76%。


海大涂智钦表示,在水温20以下,可以延长瓜子鱲产卵期1-2个月。如果缺少低温水源,产卵期将大为缩短,不利繁殖操作。


海洋大学在2015年1月16日至5月8日间收集鱼卵,共计3432g。辅导永安地区业者于2015年2月10日至3月30日间收集鱼卵,共计约2000g,目前正进行鱼苗生产,并累积养殖经验。冉繁华表示,100尾种鱼产卵量3400g,受精率只有47%,和其他人工养殖鱼种比较起来,算是偏低些,将以扩大种鱼培育数量改善这个问题。



台湾海洋大学人工培育的瓜子鱲幼鱼


8分至2寸苗育成率可达9成


海大瓜子鱲研究团队2015年已进行6批瓜子鱲鱼苗孵化,鱼卵数量为1185粒/公克,从受精卵孵化培育到8分苗,完成量产体长5-8公分瓜子鱲3500尾。接着进行了4批中间育成养殖,共计放养11884尾8分苗,养成10757尾2寸苗。“8分苗前,开口后30-35天育成率仅为3%-10%,8分至2寸苗30-70天的育成率则可以达到90%。”


冉繁华表示,鱼苗阶段在8分至1寸开始教料,让鱼苗适应人工饲料,瓜子鱲的人工饲料成分是介于虱目鱼与鲈鱼料之间,饲料转换率为1.19。海大学生做过饲料试验显示,全部以不同的大型藻类喂饲瓜子鱲,也能顺利成长,未来人工饲料可避免大量使用鱼粉,对环境友善,符合环保精神。


瓜子鱲是在当原生鱼种,适应本地气候,本身已具备耐低温的特性,可耐水温10以下低温环境,在云嘉地区,应该可以安全度过冬季寒流的低温期,比虱目鱼更适合做为文蛤池的工作鱼。冉繁华表示,瓜子鱲替代虱目鱼作为文蛤养殖过程中的工作鱼,避免文蛤因冬季丝藻繁生而降低文蛤的产量,担任工作鱼的瓜子鱲同时具有高经济效益,有效提高文蛤养殖池单位产值。


做为文蛤池工作鱼,可以放“混养数量和虱目鱼一样,每公顷约500尾,即使生产量增多后,价格稍跌,应该也有一斤200元的行情,再怎样也比虱目鱼的50-60元好,更何况瓜子鱲没有寒流冻毙的缺点。”冉繁华说。



瓜子鱲在澎湖用箱网试养


可耐受10度以下低温


除了做为文蛤池的工作鱼以外,瓜子鱲也可进行陆上鱼塭及海上箱网的单养,利用箱网发展瓜子鱲养殖具有下列优点:一是耐寒性佳,育成率达9成以上;二是与其他养殖鱼种相比,饲料成本较低;三是1年即可达最低上市体型300克/尾;四是啄食网目上大型藻类,减低箱网换网率。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赵仲昆指出,台湾历年来冬季常遭遇低水温的问题,处于低水温环境下的海鲡或石斑鱼活动能力差、食欲低下、成长速率缓慢,若低水温时间拉长,鱼体更有冻伤或死亡之虞。例如2008年及2011年时,澎湖遭遇30年来最严重的浅海寒灾影响,当时海水温度最低降至11,导致箱网养殖石斑、海鲡、青嘴龙占等鱼种全军覆没,因此鱼只的安全越冬,成为目前养殖业者最大的难题。


水试所淡水中心做过的瓜子鱲及黄带瓜子鱲的养殖试验报告中指出,瓜子鱲的最佳成长及摄饵水温为18-23,但低温可耐至9而无异状,甚至在冬季寒流来袭水温骤降至6.3时,也没有冻伤及冻毙,因此不受寒害影响。


海上箱网养殖业者指出,放养3.5寸瓜子鱲,饲养一年可以成长到300克的最小上市体型。饲养瓜子鱲的箱网特别干净,网绳附着生物大幅度的减少,几乎可以延迟清洗网绳时间达1倍。发现这项特色之后,瓜子鱲也成为箱网养殖的工作鱼,其他鱼种的箱网也都会放养一些瓜子鱲,协助清除箱网附着生物,延缓清网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工作。



右起台湾海洋大学冉繁华教授、卢光胤同学,涂智钦技士


持续扩大生产种苗


瓜子鱲研究团队在2015年尽力收集种原,建立人工繁殖技术,2016年的工作目标是建立量产化技术,开发育成及养殖管理技术,并持续培育种原,扩大生产基础。2017-2018年量产鱼苗,做为放流与产业推广之用,并建立养殖管理技术。


冉繁华指出,2015年其团队已攻克成4项重大成果:一是培育150尾以上瓜子鱲种鱼;二是建立了全球首例瓜子鱲人工繁殖技术;三是完成饵料生物投喂序列;四是提供100件瓜子鱲种鱼基因标志材料;五是量产瓜子鱲10000尾以上并进行放流。


瓜子鱲研究团队已规划于高雄永安兴建占地面积约0.3公顷之冷水养殖试验模厂,持续建立模组化生产流程。未来进驻模厂后,已进行瓜子鱲养殖研究,建立完全养殖及量产技术,进一步将相关技术移转至养殖业者,进行商业化生产。


冉繁华说,除了在永安已建立的冷水养殖试验模厂之外,该研究团队也将在宜兰地区寻找合作的养殖业者,由团队提供受精卵,让业者进行孵化及鱼苗培育,将来可进一步推广养殖产业发展。


建立遗传育种基础信息


冉繁华指出,瓜子鱲是新开发的养殖鱼种,为了避免步上九孔、泰国虾等多项养殖水产品陷入基因窄化泥沼,导致养殖瓶颈产生,瓜子鱲在发展初期,就开始建立瓜子鱲养殖产业遗传育种基础资讯。


研究团队希望未来的瓜子鱲养殖业者也能配合这项工作,将种鱼剪下一块背鳍约1cm2,样本冷冻后转交重要水产生物基因标志研究团队,运用基因标志技术比较分析养殖成鱼与野生鱼体之差异,藉以掌握基因分布情况,并作为是否适合做为种鱼的判定。“建立基因库之后,经过基因分析,可以知道一条鱼的父亲及母亲是谁。”冉繁华说。


该计划目前已完成100尾种鱼剪鳍作业,并将基因样本转交蓝色经济发展计画中“重要水产生物基因标识研究”团队,以协助建立基因库,作为未来放流或养殖过程中基因比对,评估放流效益,并减少近亲交配等重要基础资料。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问题请联系 fishfirst126.com。

来源:水产前沿(微信号:fishfirst)

作者:《养鱼世界》 郑石勤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征稿

zhenggao

中国水产业领先的行业公众号“水产前沿”诚征原创稿件,欢迎任何涉及水产的原创独家好稿(请勿一稿多投,请勿抄袭),也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联系邮箱:fishfirst126.com

稿件或线索一经采用,均有酬谢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