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知外」夏阳微暑,不如钓鱼

原创 2017-03-20






       
钓鱼起源于古代的劳动过程,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之前。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学会利用天然的树枝钩刺和鹿角、猪齿、石头等制成原始渔具,在河流、湖泊中捕食鱼贝。在仰韶文化所在地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骨制鱼钩,证明中国的钓鱼习俗在母系氏族社会已有迹可循。


 新石器时代的骨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代哲学家邵雍在《渔樵问答》一书中,对竿钓渔具做出了详细的讲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这缺一不可的六物,至今仍是钓具的基本构成。

《诗经·卫风·竹竿》有云:“翟翟竹竿,以钓于淇。”,这是中国最早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古代鱼竿多由竹枝制成,故被称为“竹竿”、“垂竿”、“钓竿”。经过慎重选择和火熏制成的鱼竿叫做独龙竿,轻重适宜,柔韧性强,细而不长。

 秦汉时期,钓鱼渐渐脱离早先作为谋生手段的单一性,衍生为一种情趣高雅的休闲活动——古人雅称之为垂钓。至唐宋,垂钓活动蔚然成风,与抚琴、下棋、吟诗、作画并列,成为历代丹青名士陶冶性情的方式之一。


 

 一年有四季,垂钓也分春夏秋冬。几千年历史的鱼竿经过文人墨客骨骼清奇的双手,留下了无数钓鱼寄情的诗篇。


春钓: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夏钓:白芷汀寒立鹭鸶,草风轻剪浪花时。烟幕幕,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秋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冬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泱泱历史长河中最为世人传颂的渔翁,莫过于姜太公了。在《史记》中,“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公在渭水钓鱼,看似漫不经心,怡然自得,实则守株待兔,全然渔翁之意不在鱼。



姜太公钓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仙李太白,飘逸潇洒,豪迈奔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端坐在长长的堤岸上,抛出钓钩,手执长竿,专心垂钓。虽火伞高张,烁玉流金,亦愿将自己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任由大汗横流,痛快淋漓。将满腔壮志寄寓于垂钓,生动再现豪放不羁的自我,倜傥不群,浪漫大胆。



       饱尝离乡背井的苦楚,深感颠沛流离的艰虞,垂钓之于杜甫,恰如草木之于绿洲。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如清泉之水,给予流放中的杜甫极大的心灵慰藉。


钓鱼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回到故乡绍兴鉴湖边,“一竿风月,一蓑烟雨”,“闲时钓秋水”,如醉如痴。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板桥曾在《道情》里表达对钓翁闲逸生活的羡慕之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自由闲适,清心寡欲,又充满诗情画意。





玉符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历城县志》载:“梯子山左,有仙龙潭,玉水源也。”玉水即是玉符河。上连南山水库,下通九曲黄河,河道两畔林草丰茂,阡陌辉映。丰水期时,玉符河水势汹涌,两岸农田汪洋一片。水势消退之后,部分养殖塘被冲毁,连同卧虎山水库泄洪之后的野生鱼一起流入河内,乃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玉符河内多花鲢、白鱼,小鲫也广泛分布。知外君友情提示各位钓友,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清点渔获时请放生鱼苗济南建邦大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河是天然渔场,资源丰富,种类众多。在黄河钓鱼,最好选择水流平缓的浅弯。建邦大桥、小鲁庄、黄河铁路桥是不错的钓点。有黄颡鱼、鲫鱼、鲌、鳖分布,运气好时可碰到鲤鱼、鲇鱼上钩。夏天还能在盖家沟附近钓到黄河白虾。


黄河鲤鱼,金鳞赤尾,体形梭长,味道鲜美。“糖醋鲤鱼”是传统鲁菜。


经验丰富的垂钓爱好者总结出“野钓黄河七大技巧“:急流钓石坝,缓流钓河湾,涨水钓溪涧,落水钓沙坑,浑水钓浅滩,清水钓深渊,白天沿岸走。漂动喜,竿弯乐,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泛舟于碧波之间,心无旁骛,与世无争。千年的历史文化气息留存至今,是无限的回望与回味,带着出水芙蓉一般的清冽。在沉静中语鱼语己,你会懂得烟波垂钓时的背影,从来都不孤独。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