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特稿后海八爷

原创 2017-03-31

小提示:在微信最新版本中点开“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公众号,设置“置顶公众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更新。


身着复古英伦范儿服饰的“老潮男”人力三轮车夫。图受访者提供


后海八爷:
守候老北京胡同最后的荣耀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薇
本文首发于2016年10月27日总第778期《中国新闻周刊》


戴着礼帽、墨镜,系着领结,穿的是挺括的马甲、细条纹西装,一身复古的英伦范儿。在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一场活动中,6位“老潮男”隆重登场。照片瞬间刷爆朋友圈,网友们纷纷留言,“这不是教父嘛?”“青堂帮主?”

 

他们其实是后海边拉着客人游胡同的人力三轮车夫,被称为“后海八爷”,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仍旧风风火火地靠力气蹬车。什刹海300位三轮车夫,像他们这样出生、成长在什刹海边的老北京人,已经所剩无几。

 

“其实,这才是我平时的样子。”文大爷刘春宏从手机里翻出另一张照片。他身形高挑,头发自来卷,透着一股子文气。白汗衫、黑裤子、功夫鞋,胸前挂一串玉和菩提,手上是一串蜜腊。工作时围着毛巾,俯身向前。

 

后海八爷有着各自的标签:文大爷刘春宏,爱扯闲篇儿地侃;二爷常秀宁,好人缘;三爷李永福,算盘珠子;四爷郝宝林,皇带子;五爷松广新,小诸葛;六爷李刚,戏迷;七爷杨法明,还有掂勺八爷吴砚。

 

同在后海边长大,八位爷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大爷和三爷是发小,三爷弟弟和二爷是同班同学,三爷妈妈喊五爷妈为“老妹子”……如今,仍住在后海边的大爷、七爷、二爷,相距不过走路一两分钟。

 

王公府邸、寻常百姓、酒吧餐厅,从古老城区到现代景观,什刹海一步步转变着、丰富着。后海八爷的人生,亦随之交错、重叠着。他们是什刹海文化的传播者、继承人,更是后海历史的参与者、见证人。

 

旧时王府回归胡同生活

 

不论哪位爷蹬车,后海的历史是张口就来:由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水域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相区别,被称作“后三海”。老北京俗语称“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这片700年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曾是漕运的终点,是交通要道和繁华商业区。

 

明代建国后,首都初定南京,什刹海渐渐荒废。直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漕运渡口改到通州,什刹海湖面渐渐缩减,成为风景区和居住区。清朝时,这里风光秀丽,有“西湖春、洞庭夏、秦淮秋”之美,许多皇亲国戚、名门贵族、商贾富家造府于此。

 

解放后,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梅兰芳等都居于此地。家住后海的还有三位元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国际主义者马海德、收藏家张伯驹等。渐渐地,这些旧时王府、宅院有的成为国家部委宿舍,文革中又成为了大杂院,住进了最普通的老北京平民百姓们。

 

“您中午还没吃饭吧?”胡同里一位街坊,这样问五爷松广新。松五爷今年43岁,是后海八爷中年纪最小的。他是正蓝旗子弟,曾住过大墙缝胡同、银锭桥胡同,一直在后海这片厮混着。

 

“我一会儿烤肉季四楼吃卤煮去!”松五爷眉目清晰,言语间带着点北京爷们的自信、豪爽和匪气。对方只是笑,也不吱声。只有知道的人,才听得出来这是北京本地人之间的调侃——烤肉季只有三楼没有四楼;这座餐厅是清真的,不卖卤煮。

 

2016年10月的这天,走在大小胡同里,他不停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他曾经居住的四合院里,有一棵四五百年历史的枣树,还有石榴、柿子、葡萄。犄角旮旯里有丁香,后花园土堆上种着鬼子姜、向日葵。等柿子熟了,摘几个放窗台上冻着,冻得倍儿坨后,在屋里守着火炉吃。

 

后海边的老胡同,一到晚上是黑黢黢、安静静的。木头杆子的路灯,暗红色灯光像萤火虫的屁股似的,很弱很小。还没有电视机时,他和小伙伴们下象棋、斗蛐蛐、玩军旗。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大人们晚饭后先去河边遛弯,拿一个马扎在胡同里乘凉、聊天。夏天,有的拿躺椅,有人是钢丝床,在胡同里躺到3点多钟,后半夜凉了再折回屋睡觉去。

 

还是孩子的他们,常看到叶剑英在河边遛弯。徐向前将军有时会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至于张伯驹、丁玲的旧居,都空着、荒着,已没有人住。一群孩子们直接从破门进去摘柿子,还能在院里翻出竖版书来。大人吓唬孩子们说,这些院子闹鬼,有刀子趁人不备飞下来。

 

那时,老北京人生活贫苦。没有好大米,只有口感很差的机米。吃棒子面窝窝头,白面很少。家里人口多的,冬天买一平板车大白菜。只有公共厕所,自来水要去胡同里的“撅尾巴管”定时接,冬天取暖烧蜂窝煤,家家户户安黑铁烟囱。

 

那时,胡同路面还是土路。每年开春,路面总是翻浆。老是行车的地方,从地下往上返潮,路面就坑坑洼洼。市政每年来修理,用碾子或者拖拉机再轧一遍,要不然就没法走了。

 

那时和松五爷家合住的是一位老部长,有很多亲戚在国外,生活条件好很多。他能吃到五香花生米,馒头片油炸后搁点白糖、抹点黄油,引得松五爷极其羡慕。有一次,老部长家窗台上晾了几块小方块,松五爷以为是黄油,去偷吃,结果是肥皂。

 

后海是孩子们的乐园。扔一个筐进水里,第二天早上起来,把筐一提溜起来,上面爬满了螺蛳,拿回家倒点香油,把泥吐干净了后,拿开水煮熟、蘸了酱油,拿针挑着吃。去河里钓鱼,用蚊帐杆当鱼竿、鸽子毛当鱼漂,把牙膏后面的铅皮剪下来当鱼坠,再挖蚯蚓作鱼食。

 

那时,烤肉季、爆肚张、合义斋都已是附近的知名馆子。荷花市场附近,是个用栅栏围起来的游泳池。每到冬天,什刹海冰场开放,吸引全北京的孩子们来玩。家里有条件的,买双冰鞋;家庭条件不好的,弄大木板,下面钉两块三角铁,找两根煤钎子,就成了。

 

那时,后海属城里,出了德胜门就是城外,再走一两公里就是庄稼地。松五爷说,凡是后海的孩子们出去,颇有种城里人的自豪感。

 

后海八爷中的年长几位,彼时多已是国企职工。大爷在北京市机械局,二爷在北京房屋装修公司,三爷是锻工。晚上睡觉前添两块蜂窝煤,早晨骑着自行车和邻居招呼着上班去。有时怕火灭了,吃饭时间赶紧回来再添块煤。日子稀松而平常。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后海

 

2003年11月11日,北京的天气已经凉下来。媳妇抱着一条小毯——她特意为小毯做了一个套,把毯子搁在三轮车上,送李三爷出车。毯子是为客人盖腿用的,那辆花350块钱买来的二手车上,还备着呢垫子、热水杯。

 

三爷李永福戴一副眼镜,一看就是“坐办公室的”。他不敢回头。那是他第一天拉活。初见老街坊、老同学,对方常常语带惊讶:“你怎么干这个呀?干点什么不行啊?” 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第一笔生意,快到中午才挣上,一位女士带着一位老外,从宋庆龄故居上车,价砍到一位40块钱。

 

2003年,40块钱买菜,可以吃上一个星期了。尽管价格低,他还是接了这趟活。

 

胡同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一位名叫徐勇的北京本地摄影师以拍摄胡同出了名,成立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成为北京市第一家经营胡同游的企业。车夫们头戴毡帽,身穿红马甲,外宾180元一位。

 

有媒体报道,徐勇申请胡同游,花了两年多时间。最大问题是,主管部门不理解。有人觉得胡同是北京的破烂,有那么多名胜古迹,为什么要展示胡同呢?徐勇说服了领导,如果只通过立交桥、高楼大厦来表现城市的面貌太不全面,只有让人了解老北京,了解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才能在对比中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胡同游兴起前,几乎没有人相信会有游客光临。据说,鼓楼刚开始将房子租出去做棋牌室等娱乐场所时,管理者不相信会有游人,所以连门票都不收。徐勇的创举引来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什刹海胡同游项目首先在外国游客中流行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后海。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很多就跟着某位大哥南下广东,弄一箱希尔顿、批一堆蛤蟆镜牛仔裤,去西单的北京劝业场练摊。还有北京人去深圳,从北京空运羊肉过去,开了一个涮肉馆。

 

那时,烟袋斜街首先繁盛起来。开发廊的、开饭馆的,就连光绪年间开业的鑫园浴池,三楼也被街坊承包开了台球厅,8块钱一场。地安门出口旁边,有文化用品商店、邮局、银行,卖衣服、袜子的地摊一排排,还有卖烤串的、焖子的,不过,这些都不是旅游生意,主要还是为着街坊四邻的生活便利。

 

松五爷第一次吃上烤肉季,也是在一次练摊之后。在地安门商场门口,他卖完了一大车草莓,挣了300块。一时兴起,和哥们去烤肉季点了4个菜,才花了不到100块钱。吃到一半,他还特意回家把姐姐们叫来一起尝鲜。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被打破,国有、集体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大批富余人员下岗。后海八爷中的文大爷、常二爷、李三爷、杨七爷,都在下岗之列。

 

三爷李永福,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回来后进了国企当锻工,在工会、团委坐过办公室,直至47岁下岗。上有老下有小,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无奈之下开始蹬车:“我们这一代人,好多人真正走入社会以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经营的脑瓜,在自己家门口有三轮车,可以挣钱,那就干呗。”

 

五爷松广新,在和媳妇大吵一架后开始蹬三轮。他初中时辍学,卖过羊肉串、麻辣烫,开过饭馆,但都一事无成。2001年,媳妇怀着孕,他28岁,却还像公子哥似的游手好闲,玩彩票、玩牌,就是不正经赚钱。

 

渐渐地,依靠胡同游的兴起,后海八爷们找到了吃饭的营生。“刚开始坐的外国人多,一天三趟,起码两趟是外国人”,文大爷记得,胡同游刚兴起时,国内旅游还不成气候。那时,收入全进自己腰包,加上小费,几位爷都挣得不错。一个夏天,功夫鞋得费掉三四双。

 

随着国内游客人数增多,到2006年,有21家公司经营胡同游,人力三轮车由最初的50辆增加到约1800辆。恶性竞争下,价格也一降再降。最低时,20块钱就能拉一位客人。还有一些被戏称为“大饼团”的团体游客,10块钱、8块钱一位客人都有。

 

2007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人力客运三轮车胡同游特许经营若干规定》,开始对胡同游实行特许经营。那时,西城区、宣武区、东城区和崇文区都有不同的胡同资源,而西城区的“什刹海胡同游”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对胡同资源实施政府特许经营的项目。

 

原先散兵游勇般在后海揽客的八爷们,从此被收编。他们有了上下班时间,还有了黑色车身、红色车篷的统一式样的三轮车,标识齐全。以前,游览路线全凭客户决定,后来则统一为恭王府、银锭桥、四合院、烟袋斜街四条固定路线。

 

特许经营后,个人的私车不让蹬了。李三爷将三轮车卖给了一个美国人。美国人曾是他的老客户,买来后特意将车的篷竿换了新的,没事就在小区里载着三个孩子转圈,还拍了照片发给他看。


三轮车搭载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也承载着什刹海文化、胡同文化的传播。图《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董洁旭

 

讲咱自己的历史

 

“从咱们这儿拐过去,旁边就是张之洞的故居。这可是清末的一位重臣,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有一次拉着客人,李三爷照常介绍景点。

 

客人有些激动,说张之洞了不起,是清末的四大名臣之一呢。

 

那时,李三爷还不知道四大名臣都是谁,虚心求教。客人告诉他,其他三位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

 

还有一次,他拉着两位台湾的老人家,到了崇亲王府门口。其中一位老人感慨说,“先生肯定没有想到啊,他曾经到访过的王府,几十年后,他的夫人住进了这个王府的花园,一直到故去。”

 

李三爷知道,老人说的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但究竟是件什么事情呢?老人说,1912年,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孙中山曾经到崇亲王府拜见摄政王载沣,向他讲了辛亥革命的意义、目的,告诉他中国的改朝换代势在必行。当时,载沣表示理解。临走时,孙中山还送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第二天,摄政王载沣又回拜了孙中山。

 

回去后,李三爷查阅资料,发现确有此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咱们北京人要脸要面,客人问你仨问题,你两个半答不上来,你寒碜。”从此,他天天看报纸,偶尔看到一块讲什刹海的,就剪下来夹在书里头。

 

后海八爷们喜欢拉台湾客人,特别是老人家,他们对大陆文化特别感兴趣。必去的两个地方,一是宋庆龄故居,一是辅仁大学旧址。文大爷还拉过一对八九十岁高龄的台湾老夫妇,是原辅仁大学教师,60年前曾在小新开胡同居住过。老院子没有什么变化,他们还意外遇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街坊,开心得不得了。

 

“有人喜欢胡同四合院,有人喜欢王府贝勒府,有人喜欢庙宇,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李三爷蹬车时喜欢和客人互动、聊天。当客人认真听,他内心充满自豪。到后来,街坊邻居家来了亲戚,会让他带着转一圈,跟他说,“福子你干吧,听别人讲是瞎掰,咱们什刹海得你讲。”

 

如今几百位三轮车夫中,土生土长的北京本地人很少。你若到什刹海,不时耳朵边掠过的,是带着各地口音的方言普通话。车夫里还有文盲,招人考试除笔试之外还有口试,就是为不会写字的车夫们准备的。

 

因为外地人多了,各种典故历史也就乱了。李三爷曾听一位车夫告诉客人,这儿是迟浩田将军的故居,“人家老爷子还活着呢!你们这是盼着老将军死呢?”还有车夫介绍烤肉季是什刹海最老的一家店,元明清三代的老字号,160多年了。“咱们元明清一共才一百多年呀?!”

 

“我都替他们寒碜!不聊这些了,一说就生气!”李三爷语速快了,口气也重了些。

 

上世纪30年代起,北京街头出现了第一辆营业性的人力三轮车。直到80年代初,人力黄包车一直是普遍而廉价的交通工具。有人因此说,后海八爷是当代的“骆驼祥子”。李三爷不同意,“今天的三轮车夫,是老北京什刹海文化的传承人,所以不一样。”

 

当然,不是所有客人都对文化感兴趣。有人上车嘱咐,大爷您别讲啊,咱就过过车瘾!

 

六爷李刚曾经拉过两位客人,来自东北的两位年轻姑娘。走到张伯驹故居,姑娘们摇头说不知道。走到什刹海体校,说到李连杰、郎平,姑娘们还是不知道。“你们打哪儿来的呀,是地球出来的吗?”起初,李六爷耐着性子开起玩笑。

 

到了郭沫若故居,姑娘们还是不知道。后来,其中一位问了一句话,让李六爷气得把她俩赶下了车。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头一回。姑娘问的是:“郭沫若,他是卖什么锅的呀?”

 

后人寥寥

 

几乎没有人能说清,后海第一个酒吧出现于什么时候。有人说是1998年,庆云楼下摇滚歌手窦唯开的“无名高地”,还有人说是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学生白枫开的同名“白枫”酒吧。

 

2003年正逢非典,受困于城里、向往着新鲜空气的人们,将眼光转向了北京皇城里的这片开阔水域。后海附近,酒吧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酒吧街人气迅速飙升,连带着国内游客慢慢多起来。

 

有了酒吧,后海开始有了热闹喧嚣的夜生活,歌声持续到凌晨。拥挤狭窄的小店也越来越多,以售卖民族性、古典性的服饰、工艺品为特色。后海地价一路攀升,2005年左右,一间二三十平米的平房年租金大概5万元。到了2007年,20万都未必拿得下来。

 

一些老字号连锁餐厅、新兴小吃店、创意菜馆,迅速占领了后海。烟袋斜街几乎换了一轮生意人,如今以旅游纪念品、特色民俗物品为主。由于经营成本上涨,2014年,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鑫园浴池停业,改为客栈,结束了它139年的历史。

 

随着各种商业开发,胡同里的新装修、新建筑也多起来。文大爷看在眼里,有些意见。比如,垂花门。这是四合院住宅的二门,是分隔内、外宅的,警戒家中未出阁的女子不得随意出入。“商家觉得好看,用在店铺门口,其实这含义是不让你进去。”文大爷说。

 

胡同也完成了维修改造。以前,胡同里的房屋外墙能看出贫富差距。讲究的人家,砌墙时磨砖对缝。这是一种高级的建筑工艺,是将青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砌筑成墙时以江米米汤为黏合剂,使缝隙弥合。最后,整个墙面不挂灰、不涂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

 

想省钱的人家,会拣一些没有棱角、拳头般大小的碎砖砌墙。这种墙灰多砖少,起初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墙面就会脱落,露出一排一排齐整的小砖头。这样的墙面上,往往长着蒿草、枯枝。

 

改造工程之后,后海胡同里的墙面统一成了灰色,一模一样,没有变化。原来木头、水泥杆子的路灯被代替,河岸边的土路被硬化。路边不再有野草、天牛了。不过,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院里有了入户自来水,做了上下水设施,能在家洗澡上厕所了。政府还启动了“煤改电”工程,安装了电暖气。

 

在酒吧打工的、驻唱的、做小生意的,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讨生活。一千多元钱,就能租下大杂院里的一个单间(如今已上涨到2000元左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北京本地人搬离了这里。

 

以前,“远亲不如近邻”,什刹海四合院里的邻居们,几代人朝夕相处、相互帮衬,形成了充满人情味的街坊文化。一个大杂院里,北屋的孩子他舅从农村来了,一进门便被西屋的街坊看见了,先迎进自己家里。如果孩子犯了错,快挨揍了,街坊会帮忙劝,把孩子拉到自家吃完饭再送回去,“行了啊,大婶,孩子知道错了啊……”

 

如今,拉着客人走在胡同里,后海八爷们不时能遇上一些没有搬走的老街坊。有一位邻居在吃西红柿拌面,松五爷调侃说这在北京话里叫“鸡屎拌面——假卤”,引来对方笑骂连连。说话间,一台老人车开过去。他打招呼,发出像狼一样嗷嗷的叫声。对方也不转身,同样叫上两声,便是一唱一和地应答了。

 

后海八爷中,因为拆迁,有人本可以离开这里住进高楼,却仍然选择了胡同。

 

“如果现在我离开了,没准我会得病的!”松五爷至今不习惯住进楼房。从13楼往下看,他晕得慌。蹬车一是锻炼身体,二来跟街坊四邻侃会儿,下班后跟几位爷们一起喝酒、吃烤串,“这才叫生活!”

 

他常将自己的生活故事讲给客人们听,招待客人的小技巧也来源于此。比如,银锭桥边有卖烧饼的,两个一块钱。拉着孩子了,松五爷就会买个烧饼,转到野鸭岛。烧饼掰碎了,往里一扔,鸭子“呱呱呱呱”地围拢来了,孩子肯定乐坏了——这正是他过去用来对付不肯上幼儿园的女儿的经验。

 

如今,他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养鸟、遛狗,每天以固定数字买彩票。手上胸前各一串星月菩提子,配着蓝珀和红玛瑙,盘2年了,表面已有了光亮。有时买一斤羊肉回家,加点白菜、弄点豆腐包一烩;打包鸭架子,搁点葱爆炒一下,便是一顿有滋有味的晚餐。

 

文大爷说自己是50岁的年纪、30岁的身体、20岁的心态。明年他就满60岁了,却还不想退休,“第一锻炼身体,第二跟客人一对一的接触”。有的客人对北京文化很感兴趣,却不好意思坐车,就一路上陪着文大爷走着。

 

后来,这位爱好登山的外地客人,还让文大爷也迷上爬山,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年纪最大的李三爷,今年正式退了休。总是右脚蹬车起步,这半年多来,他的右膝盖明显疼起来,家人也强烈要求他休息。如今,他成为公司的后海八爷活动发言人,还为新车工培训后海文化。

 

后海八爷已经老了。前些年,他们计划招聘“后海小八爷”,让一些大学生甚至外国人来干这活,不过,应者寥寥。这次设计周活动后,相关方合作成立了一个“后海小八爷胡同记忆拯救协会”,希望找到一群热爱胡同文化、历史的年轻人。

 

“真正什刹海的美,是它内在的美、是它文化的美。即使有一天,我们都不蹬车了,什刹海的这些文化、咱们老北京城的这些文化,还是应该传承下去。”李三爷说着,语气突然凝重起来。鸭舌帽下,他已两鬓斑白。 

(实习生马秀岚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1、本公号刊载的全部文章图片包括原创、翻译、改编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本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
1)提前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2)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 
3)不得以之盈利; 
4)完整标注文章版权信息。 
5)完整标注,来自微信公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china-newsweek)。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总第778期《中国新闻周刊》现已上市
关键词目录
人物

  候孝贤
刘德华
范伟
谭维维
黄怒波
毛大庆
陆琪
倪超
冯小刚
李岚清
郑钧
陆川
贾樟柯
俞可平
……

调查

  外滩踩踏
聂树斌
留学作假
东方之星
五常大米
信访销号
电梯危情
天津爆炸
贪二代
白雪山
假法王
传媒大学
毒跑道
电信诈骗
……

特稿

故宫
南水北调
MH370
同志圈
巅峰救援
冥王星
性别决定
活佛
复旦投毒
单身
贫穷
小三劝退师
80后离婚
虚拟饭局
……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