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日记】野钓中的那些稀罕事儿

钓鱼360 2017-04-01



  近年,我在野钓中虽然鱼获不多,但巧遇却不少,有一些稀罕事儿,经常在脑海中回荡,现略举几例,与钓友们交流共飨。


  鲢鳙吃蚯蚓


  我们知道, 白鲢和花鲢进食方式均比较独特。它们不是直接咬饵钩或用捕食法,而是把浮游生物连水一起喝入嘴中,靠鳃的过滤作用挡住食物吞进肚里。因此,除低温中沉入水下越冬外,从仲春到深秋都在水的中上层游吃滤食。不过在特殊的条件下也有例外情况。


  有一年夏初我在万佛山下的柴河水库大坝西侧定点垂钓,撒过腥香味诱饵, 用手竿装蚯蚓钓鲫、鲌时,却意外地提上来一尾白鲢,好在它冲力不大, 将近千克的白鲢就遛了一会儿,便顺利地装进了鱼护。为什么当时有的人用酸食浮钓无鲢滤食中钩,却有鲢鱼到岸边在鲫鱼窝里吞饵中钩呢?究竟是钓窝里的诱饵和蚯蚓对它有吸引力,还是水中天然饵料少,鱼儿饥不择食,或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我一时说不清楚。


  草鱼不吃草


  草鱼又名“草根”,顾名思义,是一种长得快,适应性很强的草食性鱼种。但是,草鱼也有不吃草的时候。最近几年,每到国庆节和深秋,老年钓协都在养殖场举办钓鱼活动,以草鱼为主要对象鱼。但是,用青草、菜叶、南瓜花、桶叶装钩,基本上无鱼问津,只见钓点上冒鱼星,就是不见漂下沉,移位。后来,有人改用现抓的蚱蜢为饵却频频上鱼,获得了比赛的前几名。有时,在自然水域垂钓,也有过类似的现象。




  经过多次试钓验证,本人找出的原因有四条:一是草鱼名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种,但实际上荤素不拒,也是食性很杂的鱼,存在水温高时爱素,水温低时爱荤的倾向; 二是养殖场长期用颗粒饲料喂鱼,吃不到适口的草食,久而久之,鱼对颗粒饲料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和习惯性,对草有陌生感;三是秋后的草、叶大都枯黄老化,缺乏清香草汁和微甜味,口感不好,养分也差,对鱼没有吸引力;四是农民大韭使用除草剂,不仅草被毒死,草中的昆虫也基本上消失,有些鱼误食中毒后的草和虫反而受害,因此对草、叶产生了条件反射的副作用。正因如此,我们用草、叶、花果钓草鱼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和鱼池周围的环境以及鱼口味的变化,灵活掌握,趋利避害,才能得到鱼类的认可。


  黄颡也“上树”


  如果说“松影入池鱼上树,柳荫铺路马蹬枝”只是一种形象比喻,那么我在垂钓中真的让鱼上了树。仲夏的一个上午,我在黄河支流东寨沟人河口垂钓,一个多小时无鱼问钩。随着太阳升高气温接近32,我便避热转移到一棵树下钓荫。打窝后过了十几分钟,就见浮漂稍稍晃动后下沉,提竿有鱼,但旁边的小柳枝随意摇动,是鱼缠住了灌木所致,几次改变方向拉动又复原,只好用力硬拽,不料解脱后产生的弹力又将黄颡挂上了头顶的柳树。轻拉下不来,又一次用力硬拽,结果鱼和被拉断的小柳枝一起掉在洗水边。当我抓住黄颡摘钩时,见饵钩已被嘴馋的它吞人喉部。在抓鱼取钩时,我的手指还被它的硬鳍刺出了血,几经折腾,只有百克多的黄颡已奄奄一息。这次意外的挫折,也给我扬竿、选位留下了难忘的教训。



  一竿上四鱼


  2014年2月22日,多云转晴,气温3-10,我听说驻地西北一个水浅、草多的小型水库有鱼上钩,便不顾低温手脚不灵赶到了水库阳岸边。用酒米打窝后下钩半个多小时,不见鱼上钩,钓点水深只有70 80 厘米,我怀疑是水浅,日夜变温之差大留不住鱼,便将小抛竿挂上串钩, 4枚钩都装红蚯蚓,投到远处深水水域。时间不长就见竿尖哆嗦,虽然动作小却提上来一尾50余克的脚鱼,表明深水水温略高。我便放弃手竿钓边,将另一支小钓竿也挂上串钩投出。不出所料,经过耐心等候,并不时摇轮两三圈,让死饵变活饵剌激鱼钩感觉器官。到下午3点钟前后,上鱼率较高,除多次一竿上双鱼外,还有一次4枚钩上都有鱼,都是50克左右的鲫鱼,这是我野钓20多年来第二次一竿提上来4尾鱼,心里有一股惊喜和稀罕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同低温下水中食物少,鱼儿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虫饵分不开;小鲫鱼正处在生长育肥阶段,食欲旺盛;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小鲫常在一起群居玩耍,看别的鱼咬钩它也咬,是从众心理,加上鲫的胆小、温顺,缺乏大的挣扎力度,才促成了我顺利地将4尾鱼一起提上了岸。




点击“阅读全文”,了解详情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