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正道语文群】冷长鸿:“买砖瓦、立框架、搞装修、验质量”——学生作文“四部曲”(下)

三、语言“做装修”荟萃修辞
语言的装修工程
——荟萃修辞
小施工队的手艺
——常见修辞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装饰公司的设计
——特殊修辞
引用、映衬、反讽、仿讽、呼告、象征、顶真、回文、回环、层递、摹写、白描
建筑大师的作品
——顶级修辞
双关、藏词、示现、镶嵌、婉曲、类叠、转品、互文

(一)比喻

东晋时的一个冬天,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宰相谢安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一块儿赏雪。谢安忽然想考考孩子们的才学,他指着空中飞舞的雪花,激发了谢安的诗兴,他脱口而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几个侄儿、侄女一听,知道伯父又来考他们了,一个个凝眉静思,都想显显自己的诗才。侄儿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比喻不恰当,谯能有那么大力气把盐撒得满天空都是,何况,盐在空中很快成直线落下来,一点也不像雪花飘落的样子。”侄女谢道韫听了也摇摇头,她不慌不忙地说:“未落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点点头,连声称赞说:“比得好!比得好!风吹柳絮上云宵,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似雪,雪轻如絮,这个比喻又贴切又形象。你有诗人的气质,也许你能当个女诗人呢。”后来,谢道韫果然成了文学家,人们称她有“咏絮才”。

雪花”和“柳絮”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二者又有共同之处:如颜色都是白的,看去都是软绵绵的。这就构成了拿“柳絮”比“雪花”的条件。利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拿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比喻。
    “飘飘的雪花好像乘风飞舞的柳絮”这个比喻,我们把它分作三部分:一是被比喻的东西——雪花,这叫“本体”;二是拿来作比喻的东西——柳絮,这叫“喻体”;三是用来联系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好像,这叫“比喻词”。由于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不同,比喻词的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比喻。一般来说,比喻有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谢道韫的比喻就属于明喻。出现了本体和喻体。还出现了“好像、好似、像。”这一类比喻词。

借喻:春秋时代,楚庄王刚当了国君,看见令尹斗越椒的势力大,他想除掉这位令尹,但又不知道朝廷里哪些大臣可以信托。于是,他就装成天天只知打猎、喝酒,不问国家大事的样子。三年过去了,许多人都把他当成无能的国君,那斗越椒自然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有几个人劝楚庄王要以国事为重,楚庄王见他们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就故意下了道命令:“谁敢多嘴,我就惩罚谁!”一些大臣吓得更不敢说话了。
   一天,申无畏偏要见楚庄王。楚庄王问道:“你来干什么?喝酒还是听音乐?”
   “我来同您猜谜儿。”
   “这倒怪有意思的,来吧。”
    申无畏说了个谜语: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彩,可真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人人不知,是个什么鸟?
   楚庄王知道申无畏不是来猜谜儿,而是来劝自己的。 敢于冒险来劝国君,胆量不小,楚庄王暗暗喜欢,笑着说:“这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急。”申无畏知道楚庄王是在准备力量,决心有所作为,心里也很高兴,他向楚庄王磕个头说:“大王到底英明。”
    不久,楚庄王从这些敢于冒险劝告他的人当中选了一些人才,加以重用,积极改革政治,训练军队,削弱了令尹的权力,亲自安排国家大事。没过几年,楚国更加强大了,楚庄王也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一。

申无畏的谜语,实际是个比喻。他把楚庄王比作一只大鸟。但这个比喻同明喻、暗喻不同,它不像明喻、暗喻那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而其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大鸟)来代替本体(楚庄王),也就是说只有喻体这个部分。它通过对喻体——大鸟的描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表面上句子描述的是大鸟,实际上句子说的都是楚庄王。申无畏使用的是借喻。借喻是比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它可用公式“乙代甲”来表示。 
    识记口诀: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见乙不见甲,借喻略本体,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如朱自清《春》:“春天像刚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前去。”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这是比喻;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这又是拟人。作者把拟人与比喻的结合起来用,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春天的美丽,表达了盼春、爱春、惜春的感情。说它是“娃”——写出清新活泼;说它是“小姑娘”——是说它美丽可爱;说它是“健壮青年”——是说它朝气勃勃、充满活力。文章洋溢着对春天热爱的感情。又如“火一样的热情,波司登羽绒服(波司登羽绒服)”。此广告语在创作是运用比喻,将羽绒服在身上那种温暖生动的比喻成“火一样的热情”,形象地将羽绒服的保暖作用展现于受众面前。

(二)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的修辞手法。唐代诗人章孝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家了,走到杭州樟亭驿时,看到野外红花似火,又想到自己白发苍苍,年已及幕,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官,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在驿站的墙上写道:

樟亭驿上题诗客,

自此寻为山下尘。

世事日随流水去,

红花直笑白头人。

诗中流露出一种悲凉、感伤的情绪。据说,他回到故乡不久就死去了。其中“红花直笑白发人”就是用了拟人化手法。红花是植物,怎么会“笑”呢?诗人将描绘人的表情动作的“笑”,用在植物上,将植物人格化,这就是拟人。拟物呢?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一种物当作另一种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如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教会疯狂地攻击他。而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却勇敢地为其辩护宣传,进行论战驳得反动宗教势力哑口无言。因此教会诅骂他是“达尔文的斗犬”。只要一看到他就会在心中嘀咕:“当心,这只狗又东闻闻,西嗅嗅,寻找下嘴的地方来了。”“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赫胥黎总会反唇相讥。从上面对话中可知:“斗犬”、“狗”的动作、“嗅觉灵敏的猎犬”都是拟物从而把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态活灵活现展开在人眼前。确定生动,栩栩如生。这比直接说,更有斗争的气氛。

识记口诀:拟人拟物叫比拟,拟物把人拟成物,拟人把物拟成人,物物比拟叫拟物。描写文章忌呆板,比拟生动形象化,人物相拟文活泼,强烈感情来抒发。

请看这一则新闻标题:《河北劣钢偷摸进京》,“偷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属于人的行为。把河北劣钢当作人来描写,使其顿生出鬼鬼崇崇状,没有生气的静止之物有动感了,活了。为何“偷摸”?此题平添几分神秘感,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急于了解那“偷摸”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这就是动词比拟在标题中显示的魅力。又如“与狼共舞,尽显英雄本色”。(七匹狼男装广告)这则广告是非常成功的,设计者把品牌商品——男装当成人来讲,并且赋予它英雄的本色,,可以同狼来共舞,把男子汉那种高大伟岸的形象立刻显现在我们面前,赢得了男人们的喜爱,也得到了女士们的赞赏,因此这则广告至今流行,可谓家喻户晓。

(三)借代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十七岁那年留学日本。他虽然缺吃少穿,但学习非常刻苦。一些好心的同学劝告他,说:“小苏,毕业后有个饭碗就行了,何苦拼命呢!”苏步青严肃地回答:“我到日本这个岛国来,是为了寻饭碗吗?你们怎么不想想受难的祖国……”
    啊,小苏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同学们对他更敬佩了。

这里的“饭碗”不是“吃饭的碗”,而是“工作”,寻“饭碗”就是“找工作”、“找职业”。因为有个职业,才能有饭吃,职业、工作同“饭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就拿“饭碗”来代替“工作”了。这就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了。这里的“饭碗”不是“吃饭的碗”,而是“工作”,寻“饭碗”就是“找工作”、“找职业”。因为有个职业,才能有饭吃,职业、工作同“饭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就拿“饭碗”来代替“工作”了。这就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了。

为什么要用借代呢?其实运用借代的方法能使人对事物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有时还使语言具有一股特殊的魅力。三国时代有个马良,马良的长相有个特点:眉毛像雪一样,白得闪光儿。马良兄弟五个,个个都有丰富的知识,因此他们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这五个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常”字。马良,字季常,他弟弟马谡,字幼常。他们五兄弟里,马良的才学最高。刘备派他去办外交,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当时就流传一句话:“马家的五个常,白眉毛最优良。”这里不说马良最优良,而说“白眉毛最优良”。用“白眉毛”这个长相特征来代替马良,这便是借代了。正因为用了借代手法,马良这个人物形象上的特征就更加突出,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不正是借代的作用吗?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借代要注意:如果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时,一定要用事物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在上下文里交代明白,像用“白眉毛”来代替马良,一方面这是马良最突出的长相特征;另一个方面上文也交代了,所以不会误会。

再如陈毅《梅岭三章》中,就有多处借代。你能找出来吗?“旌旗十万斩阎罗”、“人间遍种自由花”。就都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其中“旌旗”借代指“军队”,“阎罗净”借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自由花”借指“自由美满,没有剥削压迫的幸福生活”。

识记口诀: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以此代彼是借代,以此喻彼是借喻。借代富有形象性,事物特征更鲜明。

如标题《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黑色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鲁迅在《故乡》中,用“圆规”来借代“杨二嫂”,令人忍俊不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夸张

从前一个四川秀才和一个浙江秀才到武汉游玩。同住一店。一天吃饭时,各自夸奖起家乡的名胜来。四川秀才说:“古语云:‘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你看还有比这高的吗?”浙江秀才说:“古语云:‘六和塔,六和塔,离天只有一尺八。’它比峨眉山还高一尺五哩! 这个故事中,两个秀才引用的古语实际上都是夸大了山、塔的实际高度。这种手法叫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鲜明地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的一种修辞手法。高尔基就说:“艺术的目的在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的确,夸张手法通过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宋朝有位出名的宰相叫寇准。他小时候就有志气,人也很聪明,他是陕西渭南县人,有名的西岳华山就在这个县里。他七岁时就写了一首咏华山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他的老师看到这首诗时,十分赞赏,立刻对寇准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来怎么能不当宰相呢!”果然。寇准长大后真的当了宰相。寇准为了突出地描写华山的高峻,故意夸大其辞。诗的前两句说,只有高高的天空凌在华山的顶上,再没有别的山有华山那么高了。后两句是想象站在华山顶上的景象:抬头看,鲜红的太阳就在身边,回头看,白云还在自己的脚底下飘动。实际上华山海拔只有二千四百多公尺,比起昆仑山,珠穆朗玛峰来要低得多。诗里偏说没有山能跟华山比高低,显然是夸大了;即便站在华山顶峰,太阳也还远着呢,绝不会真的离太阳近了,这也是夸大了。寇准用了夸张手法,所以华山的高险就给人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

识记口诀:“言过其实”叫夸张,表达感情非寻常,夸张词句表事物,突出特征更加强。“夸而有节”正刚好,增添文彩助想象。“夸而无节”成狂言,信手败笔损文章。

例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某防盗门广告)此广告的广告语使产品——防盗锁的巨大作用描写得很突出,弦外之音就是用了此锁,防盗万无一失,以夸张的方式给消费者一种很有把握,很值得信赖的感觉,掌握了消费者消费的心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是某化妆品的广告用语,运用的是夸张手法。试想一想,今年 20 岁,到了明年,不是应该21 吗?怎么会是18 ?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该化妆品的功效:用了它,能使人变得越来越年轻。

(五)对偶 

北宋诗人晏殊,他做了大官,特别注意选用人才。一次,他路过扬州大明寺,看见庙里墙上有许多游客题的诗,他闭了眼,慢慢走,让手下人将诗读给他听,但不要说出题诗人的名字,以免有“先入为主”的框框。一会儿,他听到有诗写得好极了,就问:“作者是谁?”手下人回答:“江都县尉王棋。”晏殊立即派人把王棋请来。那时正是春末夏初,落花满地。晏殊有意当面考考王棋的学问,就说:“我很喜欢诗,每逢想到好句子就写在家里的墙壁上,有的经过几年也没有对出对子,比如有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到现在还没有对上哩。”王棋听后应声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得真好啊!晏殊听后大喜,认为王棋确有真才实学,就加以推荐,使王棋获得重用,两人也因此成了好朋友。

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对偶句。对偶就是俗称的对对子。这两句,从内容上看,写的都是类似的事物。花儿掉落下去,燕儿飞了回来,两者的内容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恰切地描绘了春末的景物特征。从形式上看,两句不多不少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而且两句的结构也基本相同。
    所谓对偶就是一种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由于“出句”与“对句”的意义关系不同,对偶就有不同类型。“出句”与“对句”叙述的内容相同或者相近,这就叫“正对”

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少时家贫,由于苦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了大学士。他年轻的时候,尽管很有学问,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一次, 有个大官蓄意拿他取乐。当着很多人的面,那大官冲着解缙说:“我听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句给你对对吧。”随后,他大声念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对锯(句)。”显然,这是讽刺解缙不会对句了。而且,他的“出句”很刁:上句叙事,下句议论,结尾用“锯”来谐“句”,用的是谐音双关。大官念完,得意地笑着,说:“解缙,你对呀!”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他略加思索,张口念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解缙对得工整极了。从字数说,是十五个字,上句七个,下句八个。从词性来看 “二”对“一”,数词对数词;“马”对“猿”,名词对名词;“陷”对“断”,动词对动词;“足”对“木”,又是名词对名词;“污泥内”对“深山中”,都是方位结构;“老”对“小”,形容词对形容词。从句子的结构说,两人的句子都是主——谓——宾——补。从结尾看,老官僚用“锯”谐音“句”,解缙用“蹄”谐音“题”,都是双关,可见对仗十分工整。解缙真不愧为机敏的大学士。
    老官僚的出句通过猿猴锯木头讥讽解缙不会对偶,解缙的对句通过一马陷污泥,反击老官僚不配出题目,内容相同,所以是正对了。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当了州官,他官气十足,架子很大。百姓和下属见了他的面只许称他“大人”、“老爷”,不许人直呼其名。谁若违反了这个规定,他就说人家对他不尊重,就要治人家的罪。因为田登的“登”与“灯”同音,全州的人就把“灯”叫做“火”。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这天要放花灯,让大家热闹热闹。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灯,但又不敢说出“灯”字来,于是就在告示上写道:“本州官依照历年规矩允许放火三天。 ”老百姓看了告示后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来就成了成语,意思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从修辞手法来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个对偶句。同解缙的那个对偶句不同的是:出句和对句的意义恰恰相反。这种对偶就是反对

如为了吸引人们订购《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一家出版社在《中学语文教师》杂志 2005 年第 5 期上刊登上述广告:提升教育理念,感悟人生真谛。它采用的是对偶手法。《全国小学名师最新课堂教学实录与评点》一书的广告词“掌声、笑声、赞叹声,声声入耳,名课、优课、精品课,课课经典”,用的也是对偶手法。还有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公益广告)。两个叠词的运用,不但加强了这则广告语的音律效果,还很浓地把公益意思表达出来,“上班去”又与“回家来”形成了鲜明的对仗。

(六)排比

排比是把范围或性质相同的事物,用结构相同或相像、意义相近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连用在一起表达内容的修辞手法。

唐代开元年间,大诗人李白拜访当时宰相杨国忠,自称为“海上钓鳌客李白”。鳌是传说中的海龟,其大无比。据说远古一场战争后,天塌地陷,女娲便砍了鳌的四只脚当柱子把大地重新安置平稳了。可见鳌是多么大了。李白竟然自称是“钓鳌客”,杨国忠便想难为他,说:“先生去沧海,钓这鳌,拿什么去钓呢?”李白机智的回答:“我去钓鳌,拿虹霓做丝绳,拿明月做钩子,拿天下恶人做鱼饵。”杨国忠听了一哆嗦,心想:“李白真是不好对付的人啊!”
李白的答话里,那“拿虹霓做丝绳,拿明月做钩子,拿天下恶人做鱼饵。”三句,结构相同、语气一致,内容紧密联系,这种修辞手法,便是排比。
    排比句的特点是用一连串形势一致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把一串有关的意思一口气说出来,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深厚的意味,使人感到语言有股强大的力量。这正是排比句的修辞效果。

识记口诀: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结构相类似,意义相关联。请听《排比歌》,排比好效果,条理更清晰,层层递进说。排比可记叙,排比可抒情,强调又深入,道尽满腹情。滔滔话语来,串串妙句挥,增强文气势,感人动心扉。

如:上海文化出版社推介一批图书时,曾用过的广告语:轻灵的文本,轻松的叙述, 轻快的阅读。连续三个“轻的”,构成一组排比句。让人一气读下去,马上就会想到这批图书的优越性所在。

(七)设问

设问句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为了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和思考,或为了加强某种语气,用提问的方法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说明设问的特点和用法,请看下面的故事。
    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十分喜爱钓鱼。他认为钓鱼是最具有意义的休息。一天,他正在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
    “怎么,你在钓鱼?”
    “是啊!”狄更斯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十五条啊!”
    “是吗?”陌生人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严禁钓鱼。”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发票薄,要记下名字罚款。
    狄更斯忙问他:“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正当陌生人惊讶的时候,狄更斯直截了当的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专业。”
    “那你知道我是谁吗?”这里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陌生人这样问,是为了引起狄更斯的注意和思考,他并不要求狄更斯回答,而是自己提问后自己作了解释,即自问自答。狄更斯也问了一句:“那你知道我是谁吗?”也是为了引起陌生人注意,也是自问自答。这种自问自答式的设问是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也即答案紧跟在问句的后面。你能回顾一下,你还见过那些设问句吗?
(八)反问

正问是设问的一类,还有一类叫做反问。什么是反问呢?我们再来看伊索的故事吧。
    有一天,寓言家伊索正走在乡间的路上,他遇见一个过路的人。过路人向伊索打听前面的村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多久。“你往前走吧!”伊索对他说。“我当然知道要走,我是请你告诉我,还要走多少时间呢?”“你就走吧!”伊索还是这样回答。“这个人大概是个疯子。”问路人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他走了几分钟以后,听见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伊索对他说:“你再过两个钟头以后,就能走到了。”“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过路人不满地问。“当初我不知道你走的是快还是慢,我怎么回答你呢?”
    “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用的是反问。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不作回答,答案已经暗含在反问句中。运用反句,能加强语气,表达确定的思想,坚定的态度。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还能发掘哪些反问句用得好的例子吗?
    巴金《海上日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识记口诀:自问自答是设问,问而不答是反问。设问醒目又意深,反问语强耐深省。

如“米的妈妈是谁?花。因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谁?蝶。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谁?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谁?爆米花。既抱过米,又抱过花。”

本段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逐层探究“米”的父母、外公、外婆是谁,貌似合理,实质上牵强附会的因果联系令人忍俊不禁。其中,既涉及到食物,又涉及到成语、词牌名,还巧用谐音,绝妙之至。

 四、“验质量”装修合格
(一)词语润色

作文由词语组成,一篇作文,如果主题好,结构好,而其中个别词语不注意修饰,就如同吃一只美味的烤鸭,吃出了一只苍蝇。从考试角度来说,词语使用不当,一般是一处扣半分到一分,一篇文章如果用错五六个词,几分就没有了,对考试来说,这太奢侈了。

如: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奔向四方,(各奔前程)为国争光,晚上又(殊途同归)齐聚温馨之家。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斗志昂扬,指挥若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童叟不歁;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聚精会神。我的家三个成员(臭气相投)互帮互助、互亲互爱,家中(一团和气)、幸福美满。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情沉重,(心狠手辣)神情严肃得(揍得)给我(遍体鳞伤、五体投地)一些鼓励,淳淳教导,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则循循善诱,有时(甚至助纣为虐)还要帮我分析原因找出改正的方法。
    以上作文中的一些错误,有些是笔误,有些是语法错误,还有些是逻辑常识性错误
(二)病句改错
    病句,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没有写过。

我认为,常见病句的类型有6种,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记忆,我将它概括为6个东西:缺了东西、多了东西、换了东西、挪了东西、像什么东西、真不是东西。
缺了东西——偷工减料。也就是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多了东西——做工粗糙,鼓包起皮。也就是赘余。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换了东西——以次充好,材料不合格。也就是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挪了东西——擅自挪位。也就是语序不当。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像哪个东西——看不明白。也就是或表意不明,可丁可卯;或故弄玄虚,自作聪明。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不是东西——胡乱制作,胡言乱语。也就是不合逻辑,不符常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三)文章批改

好作品既靠写,更靠改。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时,从1889年写到1899年,历时10年,六易其稿。仅开头部分就写了一年多。

有的家长不喜欢老师给他的孩子多改,认为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要以鼓励为主。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对,因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同时,也反映家长有时也挺脆弱的,似乎孩子作文改多了教育就失败了。

秋天到了,秋姐姐悄悄地走到了果园。
  凌晨,果园里欢乐极了,成熟的柿子抬起了火红火红的脸庞,熟透了的香蕉长着一张又弯又长的脸,像在做游戏,通红的苹果可爱极了,还有娃娃身体形状的梨子……
  中午,果园里一下就变得冷清,火红的柿子、又弯又长的香蕉、通红的苹果和娃娃身体形状的梨等全部低下了脑袋睡起觉来了,只听这些水果打呼噜的声音。
  夜晚,果园里的水果又开始玩耍了,一个个成熟的水果全都跳下果树,和同伴们玩。有时它们玩老鹰捉小鸡,有时它们玩捉迷藏……
  一直玩累了,它们才回到自己的树上休息。

这篇《秋天果园的故事》这是由老师布置的一篇命题作文。就这篇作文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比较丰富。我们知道,作文离不开想象,而且良好的想象能力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打开水平。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儿童想象多半不是自己独创的,而是假借他人或一些现成的书本上的原有的语句或词汇来形成的。如果这种现象在作文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那对作文不是很有利。所谓独创,也是建立在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基础上的再造能力。这要比单纯地“搬用”他处现成的材料要好得多。就这篇作文来看,我估计她并没有建立自己真切的“果园”,极有可能是受到某一篇既定的文章的格式的影响而套用的。也就是说,她在写这篇作文时,由于没有自己亲身观察与体验,在写作的时候,她只好借用别人的模版包括语句来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看上去不仅没有什么毛病,而且语言还相当不错的。假如她这篇作文得到老师的好评,那就极有可能产生一个错觉,她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错。这样她就极有可能默许自己这种简单“克隆”或“复制”他人的文章的作文方式可以继续“发扬广大”。若是如此的话,那对她将来的作文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她极有可能在以后的作文过程中,不太注意自己的亲身“进入”,即不太注意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接触、观察、体悟、思考,而是走捷径。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对她的作文不利,甚至对她的整个思维形态乃至人格形态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一切学习形态,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对他人或书本的过从依赖,那么不仅钝化了她的思维,而且使她形成了一种懒得深入的思考习惯。人的学习状态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能否保持良好的独立判断的思维品质。一旦建立不起“相信自己”的自信,那么,发展到最后,也就极容易形成没有主见、习惯于对他人依附的个性性格。因此,就这篇作文来看,在作文初期,还是力求主张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来作文,即“以我手写我心”。

以这篇《秋天果园的故事》为例,就应该自己去看一处果园,哪怕这个果园没有什么果树,它只要有树木就行了。千万不要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定势,凡果园必得有柿子、苹果、梨子等才行。一棵树,一根小草,一丛灌木,一盆花朵,都可以构成生机勃勃的果园景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尽管语言可能不是很好,但是这是她自己的。是她自己独立建构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她便建立了自己的作文观念,即作文就是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所得。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必要的模仿。但是无论如何,模仿不能成为作文的主流,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临时借用一下而已。比如考试或当堂作文。即便是考试或当堂作文,也主张凭借自己的想象对自己真实见过的事物进行改造与再造,也不妨将别人现成的文章或语句直接“拿”来套用。

 

【主讲人介绍】

冷长鸿,男,1975年生,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邑中学语文教师,盘龙区中学骨干教师,昆明市盘龙区第一届教育评估专家,滇源街道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曾获中国中学教师钢笔字作品赛三等奖,云南省、昆明市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云南省书法比赛一等奖,云南省论文竞赛一等奖。参与盘龙区重点课题《盘龙区学区化管理模式调查研究》,主持昆明市十二五规划课题顺利结题,形成冷常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批、评、感、演”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昆明市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书法入选,书法作品在嵩明县文联杂志《盘江源》上刊登,诗歌《糈谷魂》、《板书的声音》在盘龙区文联杂志《盘龙江》上发表。系列讲座《冷老师讲作文》在省刊《学生新报》魔力语文专栏连载。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区“十三五”教育规划编撰。

冷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讲座观点】

冷老师的讲座旁征博引,语言幽默。

他用比喻的方法构架辅导学生作文的四个步骤,形象而又准确。

他讲作文的备料,用名人的故事引证;

他讲作文的结构,用各色的小吃作喻;

他讲作文的语言,用规范的语文知识;

他讲作文的修改,则立足于语言运用。

仿佛和通常我们所想的一致,但听起来又那么有趣。

  

【主持妙语】

l       写作文,在冷老师这里被诠释为修房子,那么冷老师是如何知道学生进行作文的建筑与装修的呢?敬请期待冷老师的记叙文写作指导三部曲!

l       成功两步走:智商+情商

l       作文:材料——设计——施工——装修

l       作文:材料(积累)——设计(构思)——施工(写作)——装修(修改)

l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积累是头等大事

l       作文,可以靠包装纸(排比、设问、疑问、诗词、歌谣、谚语......)欺

l       作文,可以靠包装纸(排比、设问、疑问、诗词、歌谣、谚语......),提升价值

l       插叙,是最自由的一种手法

l       语言,是作文的面子工程

 

【群友亮点】

【传说】李开娴 汕头(515335791) 

反复
反复是成功的最高准则
【唠叨】安徽林明(1527875350)  
法国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之母!
【传说】陈尚斌 成都 高(1503202554)  
遗忘是先快后慢
【传说】李开娴 汕头(515335791)  
概括得稳狠准

【唠叨】徐金宏  泸县(1197947571)  
嗯,老师要多想办法激发兴趣,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

倒叙,排比等,插叙,线索

【唠叨】安徽林明(1527875350)  
一切技巧与方法皆缘自热爱,为冷老师点赞!

【活跃】宜昌胡昌波(284457250)  
我让学生写班史,第一目的就是积累素材!

【冒泡】山西乔荣(598332123)  
积累生活,才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发

【活跃】齐红雨 四川(271470686)  

l       无米,但可借!

l       人生本身就是聊斋。

l       不是材料可以用高科技变成你需要的材料。需要高水平。

l       技巧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努力上。

l       谁知葱花香,
红雨菜地忙。

开娴厨房去,
飘来是月光。

l       文章变化更大,表达更有层次和深度。

【活跃】宜昌胡昌波(284457250) 
这些结构都有,但与美食结合起来,形象极了,印象深刻

《我的老师》是烤肉的典型结构

【唠叨】白益湘 益阳(1693713016)  

l       大学时,寝室条件不好,有人作对:入室须踏两块红砖朝右拐;出门但见一江春水向东流。

l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
当河水不再流
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
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

 

【吐槽】日喀则魏丽娟(493143343)  
把枯燥的修辞讲得如此生动吸引人!

【整理抛砖】

    正道群内关于作文的讲座,可以算是个热门话题了。但今天云南的冷老师依然讲出了新意。新奇的譬喻,实用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确实让今晚正道语文人收获良多。由于意外地停电,冷老师与大家的聊天也充满着趣味和智慧。今晚群友们反映热烈,参与积极,值得表扬。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