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你还在用萝卜来钓鱼吗?

nlp 2017-04-12


故事:小白兔钓鱼。


第一天,小白兔去河边钓鱼,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   

第二天,小白兔又去河边钓鱼,还是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   

第三天,小白兔刚到河边,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小白兔大叫:你Y的要是再敢用胡箩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大家看到这个小故事都会开心一笑,只是故事背后的隐喻却让我们都笑不起来,曾几何时我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与人沟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直接“给”对方,换来的却是别人的误解甚至厌烦,实在是大大的悲哀!我们该如何提升沟通能力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讲授NLP沟通方式中极为重要的技巧:先跟后带。

所谓的先跟后带,“跟”:就是在我们与对方沟通的时候,接纳对方的情绪、感受,如实描述对方的观点或态度,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带”:然后再引导他如实地看待问题,引导对方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

先跟---后带是有先后顺序的,要想带对方,首先就要跟的上。所以这里,我们先探讨“跟”什么?如何“跟”才更有效果?

首先,我们举一个案例,请大家来参加一个互动,亲身感受一下什么样的回应方式是你所喜欢的?然后我们再进行分析。

例子:今天,老板安排了一项重要而又紧急的工作,需要你当天完成。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这天你自己忙得连午饭都没吃上。当你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老板找到你,问你他所交代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你猛然记起还有这样一件事,你赶紧跟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老板很生气,当着公司众多同事的面斥责你,你的心情很郁闷。在回家的路上,你刚好遇到了一位朋友,你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朋友想“帮”你,他用了8种方式。请你每读一种方式时,把当时的“本能”反应写下来。(没有对错之分,这里需要你的真实感受。)

1、否定感受:“哎呀 ,这个有啥好生气的,你就是太忙了忘记了而已,情况没有那么糟糕。明天就好了。来,笑一个,你笑起来最好看了。”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讲道理:“生活就是这样的啦。十有八九不如意,看开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出建议:我告诉你怎么做。今晚你回去后加班把事情做好了,然后你明天注意留意老板的心情,当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你直接去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我会尽量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另外你所交代的事情,我昨晚已经做好了。”你啊,下次就一定要拿本子把重要的事情记起来哦。不要再犯错了。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追问:“是什么急事让你竟然忘记老板交代的工作呢?“以前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吗?”“你怎么想的啊?老板交代的事情肯定是排在第一位啊。”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偏袒对方:“其实我能理解你老板那么强烈的反应。做老板的压力也很大啊,交代的事情,员工都不做,那成什么样子了?你应该理解他。”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分同情:“真是太可怜了,太糟糕了。我真心为你感到难过。”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业余心理分析家:“你当时的表现,应对模式其实就跟你在原生态家庭中面对指责的表现是一致的。老板的角色就相当于你父亲的角色。或许小的时候,你就害怕你的父亲,所以当老板斥责你,你会把之前的感受带进来。”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共情(理解对方的此时此刻的情绪、感受):“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啊,被老板训,心理一定不好受。”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你已经充分体验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沟通方式的时候,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笔者做过问卷调查,当被测者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会让被测者感觉更难受。过分同情则会让他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则让他产生抵触心理;统计结果中最让人不爽的第1种回复,即说他的感受毫无必要,(否定别人的情绪、感受)。而第8种回复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大家喜欢的是:此时,如果有人能真正全神贯注地倾听,认同他的感受,给他更多的机会说说困扰,他就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跟”什么?

我们可以跟对方的正面动机,跟对方的观点,跟对方的情绪感受。

举例1

对方说:“昨天晚上,女儿出去玩了,快十二点了才回家,而且也不知道打个电话。我责备了她”

我们可以这样“跟”:

1.你是因为担心她,对吧?你肯定希望一家平安是吧?(跟正面动机)

2.哦,原来是这样啊,如果换做我,可能也会这么做的。(跟对方立场)

3.你当时肯定很生气吧?(跟对方的感受)

举例2

一位家长说:“我让孩子学小提琴,但她就是不愿意。”

我们可以这样“跟”:

1.你想让她多学一些才艺,以后在社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对吗?(跟正面动机)

2.你是说孩子不肯学?(跟对方角度)

3.你对孩子的做法有些失望,是吗?(跟对方的感受)

如何“跟”才更有效果?

刚才所分析的:跟对方的正面动机,跟对方的观点,跟对方的情绪感受,当然还有跟对方积极正面的行为等等。同时,经过笔者试验,最有效果的就是跟对方的情绪感受。情绪是潜意识的信使,只要跟上对方的情绪感受,我们就很容易跟对方共情,产生亲和力,后面的“带”就是可以很顺利的进行下去。

关于如何“带”,怎么更好地“带”,我们将在下篇文章中进行探讨,敬请期待!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