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1059国学馆】又是一年植树季,唠唠古人植树的那些事儿.

1059私家车 2017-03-22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植树季!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这个理儿,今天,吉祥就和你唠唠古人植树的那些事儿。



人文始祖黄帝开植树造林之先河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他们教化桥山人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木全被砍光了。


  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黄帝心情十分沉重地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至今,黄帝当时的手植柏依然挺立在轩辕庙中,这棵柏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风霜,至今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人称世界柏树之父。


植树造林源远流长


  黄帝植树只是个美好的传说。但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最少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公元前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 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亊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的规定。


柳树姓杨叫杨柳,这和昏君隋炀帝有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这样一来,官吏百姓都踊跃栽树。不到两年,运河两岸杨柳依依,风景如画。隋炀帝虽是荒淫无道,挖运河也是为了方便到江南玩,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柳宗元植树造林成美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仅本身姓柳,而且也痴爱柳树。说来也巧,他又到柳州任刺史,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还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亊,推移成昔年。”但是他并不是为了爱柳而种柳,诗的下半部分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柳宗元一到柳州,便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并亲自“手植黄柑事百株,春来新味遍城隅。”他把植树要领概括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植树皇帝朱元璋,全国种树10亿株


  朱元璋曾经是农民,传说他曾被柿子救了一命,于是对柿树情有独钟。朱元璋深知种树对于改善百姓生活的好处,曾经下诏书说“枣柿丰年可以卖钞,俭年可当粮食。”还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荒地、闲散地种植树木者实行优惠政策,予以免税,树木成材后归个人所有。1394年,朱元璋又令户部公告天下,要求百姓务必多种桑枣,每一户第一年种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有违反者发配到云南充军,各地方官员要报告栽种成绩,“造册回奏”。据明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里统计,在朱元章的推动下,全国种树在10亿株以上。  


  关于古人植树的故事多的不可胜数,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个道理“你懂得!”又到一年植树季,还是赶快行动吧!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