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单摇”陈开桂:“修”出完整人生 撑起幸福生活


人物感言:

别人能做到的,只要经过努力,我也能做到。


核心提示

  6岁时,他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了右臂。为了生活,他用单臂出海捕鱼。后来,他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朋友给他起个外号叫“单摇”,朋友们说,渔船尾部两部风轮驱动船只,好比人的双臂,虽然他只有一只胳膊,凭借“单摇”却能修理各种东西,很了不起!他的修理店取名叫“创新”,他说因为电子产品更新太快,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他做到了,他用一只手臂,撑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童年时代的惨痛记忆,永远失去的右臂,改变了陈开桂以后的人生。20多年后,村里多了间名为“创新”的家电维修店,店主是个年青人,和善的脸上总挂着笑容,短袖T恤的袖口处细长“骨骼”毫不掩饰地露出来,他就是陈开桂。

  每次,若是从他店前经过,总能看见他埋头在修理台前,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各种修理业务中以手机修理最多、最常见,只见他用右臂的残肢顶住物件,左手配合着起起落落,期间整个右肩膀几乎都要贴住桌面……

  虽然手机零件细小、耗神又费力,但手机轻便,对他这样的残疾人而言,修理起来要容易得多,所以他从来没有嫌烦过,因为他明白,这可能是他的人生最好的结尾,靠着一门熟练的技术,他撑起一个家。

  前些年,陈开桂自学改装电动车,把刹车和油门都放在左手,这样他也可以开着电动车出行……陈开桂说,生活就是这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陈开桂在修理手机。




幼时摔伤 落下终身残疾


  在陈开桂的眼中,西岛便是传说里的“世外桃源”,这个美丽如画的岛屿约2.8平方公里,生活着3000多居民,鸡犬之声相闻,船桨声生生不息,如同南海里的浪花。西岛与三亚市区一衣带水遥遥可见,岛上山峰葱葱郁郁,大海碧波澄澈,海鲜美味、四季如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渔民,陈开桂便是渔民的孩子,抓螺、摸虾、捕鱼是他们的生存本能。

  那场不幸降临时,他只有6岁,懵懵懂懂的年龄体味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那天,他和往常一样,同小伙伴们到附近山脚玩耍,你追我赶、嬉笑吵闹着……火红的凤凰花开得格外灿烂,茂密的花簇中陈开桂的身影已攀到枝头,正当他挪动脚步时,一脚踩空,整个人从树上掉落下来,掉落时他右手支撑着地,“嘎吱”一声响,从此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闻讯而来的母亲,因惊吓啼哭的同伴,很多年后依然牵绕着陈开桂,他永远也忘不了。“当时岛上有赤脚医生擅长包扎,很多人骨折后经过包扎都治好了,妈妈也给我请来医生包扎,”陈开桂说,可能是因为包扎太紧、血液不流通的缘故,第二天受伤的部位就开始肿胀,继而慢慢腐烂。陈开桂发起了高烧,忧子心切的父母匆匆带他到海对岸的三亚市区去治病。

  很多年后,陈开桂从母亲那听到了后来的故事。看诊的医生说,受伤部位感染已经开始扩散,为控制病情,要截肢整个右臂才能保住性命!同去医院的叔叔在一旁极力反对,得知要截去整个胳膊,父母在心理上怎么也接受不了。后来,经人介绍一位老中医,经过几天的调理和包扎,右臂感染病情才得到控制,但截肢是迟早的事情,病情一旦稳定后,便从腐肉处截去了右臂。

  从那以后,陈开桂只留有右臂上臂约10多厘米的残肢。陈开桂说,此后的生活里,他就是用这段残肢夹起了生活,从上学的课本到捕鱼的渔网,从家电大配件到小小的手机……残肢下夹住了坚强的人生。




父亲过世 初中辍学当渔民


  走进西岛渔村,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村民们生活悠然自得,仿佛与外界没太多牵联,整个岛屿沉浸在渔歌暖唱中,1974年陈开桂便出生在这里,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陈开桂的家在离海不远的地方,在他小时候,母亲还在院子里养了鸡、鸭、猪等牲畜,平日里还买米酿酒挑到集市上卖,酒渣则用来喂猪,为了增加收入,母亲还在小学附近卖些零食讨生活。日子过得很平静,他6岁那年姐姐已出嫁,哥哥是西岛小学的老师。

  家中只有父亲在渔船上打工,常年跟着大船跑西沙一带打渔,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趟,遭逢如此变故,父亲心中自责自己在外工作没照顾好儿子,加上年纪也大了,于是他便放弃远海捕捞工作,和朋友们合股购买渔船在西岛附近捕鱼,虽然收益微薄,但头天晚上出海,第二天一早便能够回家。而不出海的日子,父亲总闲不住,他经常拿着手电筒到海边抓鱼、抓螃蟹。“父亲不仅勤劳勇敢,而且是捕鱼的高手,他往往知道什么时候、哪里有鱼群。”陈开桂眼中的父亲很能干。

  灾难能让人痛彻心扉,也能让人突然长大。10多岁时,父亲带着他出海打鱼,陈开桂的捕鱼技巧、辨识方向和天气的经验都是父亲传授的,这也是他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12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生活变得更为艰难,但是母亲和哥哥坚持供他念完小学。“我在学校成绩一般,最喜欢上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时还代表西岛小学到市区参加全市小学数学竞赛,”陈开桂说,而这些离不开哥哥的帮助,哥哥上学时数学成绩也很好,毕业后哥哥担任的也是数学老师。

  西岛没有初中,在三亚港务局中学念书时,陈开桂每周都要坐渡船回家,往来的渡船多是风帆木船,风浪颠簸、船只有限,上、下学路充满艰辛,期间也因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加上父亲过世后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没过多久陈开桂就辍学回家跟着同龄的孩子们出海了。




“蹭船”捕鱼 首触维修工作

  

  初出茅庐、孑然一身的他只能“蹭船”出海,收获微薄的渔获来供养家庭。“因为我只有一只胳膊,太重的劳动干不了,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钓鱼作业——在船上用鱼钩、鱼线钓鱼,这种捕鱼方式在现在看来是很落后的,但是在当时生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西岛的渔民大都采用这种捕鱼方式。”

  渔船往往趁着夜色出海,微弱的灯光下,渔民们的身影在海上紧张忙碌着,经过一夜的劳作第二天一早回岛,母亲就拿着他捕获的鲜鱿鱼到集市卖,有的晒成鱿鱼干,等待买家来岛上收购,或者拿到市里换回大米、油和生活用品。“80年代,机船开始慢慢取代风帆船,船只能容纳45个人分开放钓、收线,当时我钓得最多的是鱿鱼,行情好的时候一晚能钓10多斤鱿鱼。”当然,他也会留些渔获当做“蹭船”的油钱。

  “捕鱼都在晚上通宵劳动,要是白天睡不好觉,晚上工作就会很累。冬天还好,夏天天气热睡不好,整个晚上都没有精神。”一次出海时,他们的船遇到暴风雨,在大海上失去方向,船被漂到乐东县附近,等风雨渐去,返回西岛时已是中午。

  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出海的时候,陈开桂就在岸上帮着卖酒,或者到海边赶新潮去抓鱼、摸虾,新潮时的鱼群最多。几年后,不少渔船开始围网作业,用马鲛网抓捕马鲛鱼,“独臂”的陈开桂明显处于劣势,他依旧只能守着小小钓鱼钩,收获寥寥。陈开桂心里明白,在他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捕鱼不是长久之计,只能从其他方面另辟蹊径。

  第一次接触维修技术是90年代初,家里的收音机又坏了,这台收音机是哥哥结婚时买的,前后坏了多次,每次都是哥哥拿去让人修理,几次下来,哥哥发现其实只是简单的调试问题,便从书店买来相关书籍,或者请教懂得修理的人,自学修理技术,后来哥哥不仅能自己修理,还有不少人登门让哥哥帮忙修理。

  耳濡目染,不出海的日子里,陈开桂也多了份兴趣和盼头,常到哥哥家里看修理书籍,《怎样看电路图》是他看的第一本书,边看书边动手拆拆装装,加上哥哥指点,几个月后他就掌握基本修理技术。他说,修理电器两个方面最重要,一是学会看懂电路图,二是要知道哪个配件坏了需要更换。




学习技艺 经营家电维修


  2000年以前,西岛没有通电,只能利用发电机发电,供电时间在晚7点至9点间,方便渔民收听天气预报或广播节目。“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收音机,听广播节目几乎是每家唯一的文化娱乐”。对陈开桂而言也是如此,他最喜欢的节目是海南广播电视台的“百草园”,里面讲述着残疾群体的故事,各种不幸的遭遇让他泪流满面,也对不少自立自强故事产生共鸣,“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

  “当时修理最多的是收音机,但每个月也只有两三单生意,光靠修理技术吃饭是不可能的”,陈开桂依然留在海上劳动,钓鱼间歇期间,他琢磨得最多的还是修理技术,回家后用更多的时间埋头拆卸安装、修理调试,彻底忘记身边的人和事,而每次难题破解后,他的心里都感到无比的快乐。后来,电视机渐渐在家庭中普及起来,哥哥买了不少家电维修方面的书籍,“黑块头”也让陈开桂充满好奇,“一个大块头,既可以显示画面,又可以发出声音,让人觉得很神奇。”这样一股好奇心,让他一头钻了进去。

  10年前,有个朋友把无法启动的BB机放到陈开桂的店里,“你看能不能修理,能修理就修理,不能修理就扔了。”朋友留下一句话就走了。这是陈开桂第一次接触“高科技”产品,当时的他毫无经验,电子配件又细,拆拆卸卸几天仍无果,后来只能拿到市区请老师傅修理,自己在一旁“偷学”技术,正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毅力和基本手机修理书籍,一点点积累磨练,一直走到今天,能够接收修理各种智能手机。

  “修理电器需要耐心,越急越乱,哥哥‘出道’早,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就请教他”,哥俩很快成为岛上一对修理家电的“专家”。陈开桂说,当年一同出海的朋友还给他起个外号叫“单摇”,他解释说,那是朋友们在夸奖他,当时渔船尾部两部风轮驱动船只,好比人的双臂,虽然他只有一只胳膊,凭借“单摇”却能修理各种东西,他们觉得这样了不起!




拓宽业务 为岛民提供服务


  90年代末,开发商看中西岛海岛旅游天然优势,岛上陆续通水、通电,这里也逐渐被更多人关注,前来旅游、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土著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各类电子产品陆续涌进岛上,彩色电视机、电饭锅、电风扇、电吹风……“光明”照亮这个的小岛,也照亮陈开桂的内心。

  那些年,他手头修理的活儿越来越多,接触到的电子产品也五花八门,感觉到时机成熟,他放弃出海捕鱼,开了一家“创新”家电维修店,在当时这是岛上唯一的一家家电维修店。“之所以取名叫‘创新’是因为,电子产品更新太快了,几年前的技术可能到现在就已经用不上了,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知识永远需要更新的”,陈开桂说。如今他修理的电子产品都是岛民常用的,电磁炉、影碟机、电风扇、电吹风和电饭锅等,后来他还克服自身身体的不便,学会了焊接技术。“哥哥要到学校上课,没有在修理这一行投入太多时间,所以他主要修理彩电和安装卫星锅,而各种小件家电、手机修理我都包下来了”,陈开桂说。

  前两年,家里唯一的电动车坏了,陈开桂就学会改装电动车,把油门和刹车改装到左手上,“因为修好后需要调试,我又只能用左手调试,所以现在全家都会用左手开电动车。”

  近几年,岛上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不少老人遇到电路相关问题,如电线接触不良或灯泡闪坏了,他都免费登门修理安装;有的老人喜欢听琼剧,他还免费帮忙拷贝到录音机里……在岛上陈开桂的人缘很好,而他的修理店也见证了西岛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迁。




生活中开朗乐观的陈开桂。


记者手记

  在西岛上,陈开桂是修理“老行家”,不惑之年的他也收获了幸福家庭,对工作的热爱占据了他的全部。陈开桂说,现在的他只有一个奔头,就是将这家修理店一直坚持经营下去,虽然每次修理配件都要到市区换配件,来回奔波很辛苦,他也觉得很值得。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至今,陈开桂已经连续3次参加海南省残疾人运动会,并且在游泳项目比赛中均有不俗表现,通过这些体育赛事,他也结识了不少残疾朋友,大家成为无话不聊的朋友。陈开桂说,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他也将把自己的智慧和青春抛洒在这片生养着他的土地上。



关注我!!!

搜索微信名“三亚日报人生故事”

或微信号”syrbrsgs-123

点击关注!

您也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哦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