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你都不知道鱼的感受,如何钓鱼?

钓鱼王户外 2017-03-31

鱼类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敏觉以及水生脊椎动物特有的侧线器官。鱼类主要是通过化学感受器来感受周边物质的存在。嗅觉和味觉分辨的都是味,对同一物质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即气味与口味。鱼类嗅觉细胞能发觉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浓度很低的物体,有感受气味的能力,能区别化学物质。味觉则仅能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味觉细胞就必须碰到浓度很高的东西才有感觉。另外,嗅觉的反应速度快于味觉。


下面就分类做一下介绍:



1
嗅觉感受器


鱼类的嗅觉感受器通常是一些嗅觉上皮内陷形成的嗅囊,嗅囊内的嗅觉上皮通过形成褶皱即初级嗅板,增大表面积,增加其与外界水环境的接触面积,从而强化鱼类的嗅觉功能。初级嗅板数量的多少与鱼类嗅觉灵敏度有关,嗅板数目多则嗅觉上皮的相对面积也大,鱼类的嗅觉也较灵敏。有些鱼类嗅觉灵敏度超过人类嗅觉能力的1200倍。因此,不同鱼类嗅觉感受灵敏度也有所不同。鱼类的嗅觉器官主要集中在鼻腔里,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进,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有气味的物质了。鱼类的嗅觉在生命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觅食、防毒、防敌害、繁衍后代等重要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嗅觉。鱼类对某些气味特别灵敏,是鱼类的谋食方式决定的或是防御的需要。


2
味觉感受器


鱼类的味觉感受器就是味蕾,能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鱼类味蕾遍布体内外,口、唇、头、体侧、尾、触须与某些变化的鳍条以及舌、咽、鳃腔、食道均有分布,味蕾依靠完善的构造辨别食物的味道。鱼类的味觉较灵敏,不同种类的鱼味蕾分布和数量也有较大差别。甚至有的鱼类连皮肤上都分布着味觉细胞。所以当食物碰到身体时,它也能分辨出其酸、甜、苦、辣的味道。


3
视觉感受器


鱼类的嗅觉和味觉的发达程度,恰巧和视觉成反比。鱼类的眼睛视力弱:在水中看不远,晶状体呈球形,没有弹性,角膜扁平为其显著特点。另外,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和泪腺,故鱼眼经常是张开的不能闭合。


4
听觉感受器


鱼具有比较完善的内耳,作为声的接收器,声音可由头骨经骨传导,或由鳔传到内耳。有一些鱼,体内有一些小骨,把鱼鳔和内耳中的液体连接起来。在鱼听声的过程中鱼鳔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在水中整个鱼对于声几乎是透明的,只有鳔是声的反射体。一般的鱼类可以听到500600赫以下的声音,超过这个频率范围,鱼类听声的能力就很差了。


5
触觉感受器


鱼类的触觉感受器主要是鱼类的触须。其实各种鱼儿生活在水里,周身都能感到压力,只不过鱼不同的部分其触觉细胞聚集的多少也不同。


6
侧线感受器


鱼的侧线器官是接受外界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的感受器官。鱼的侧线器官最发达,一般位于身体两侧,从头部开始沿着整个身体长轴随着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达尾部呈线状排列,因此又称侧线感觉器官,或侧线系统。侧线器官的分布并不局限在鱼的躯干,在鱼的头部也有发达的侧线器官,头部以下是这个系统的次级分枝。不同鱼类的侧线器官在体表的分布情况不同。这是鱼类分类的标志之一。侧线器官能够感受水流的刺激以及干扰水中平静的信息,这有利于鱼类适应水生环境。侧线器官是一种排列组合感受装置,由数千个延伸整个身体的细小毛发细胞组成,利于检测来自不同方向的刺激,也便于利用不同部位感受器反映的时间差,来测定刺激所处的方位。鱼类同样可以利用侧线官感受水中细微水流,以及其他固体物移动时所造成的局部水流变化。此外,侧线器官还是鱼类的一种辅助性本体感受器,当鱼游动、肌肉收缩引起身体曲度变化时,会导致侧线器官感受装置发放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从而进行躯体的活动调控。此外,侧线感受器官还可以感受低频的声刺激。侧线器官也有感受水温的功能,有些鱼类甚至能感受到0.030.05的水温差。


7
痛觉感受器


鱼类的体内和头部都有痛觉神经,鱼类的痛觉被称为多态伤害感受,鱼类的痛觉感受器也就是对伤害组织的刺激进行回应的感受器。除了痛觉,同时对热和化学刺激也有相应的反应。虽然鱼类的大脑比我们人类的简单得多,但也确实含有扁桃体式的复合物,同样会形成感觉记忆。由此可见,鱼类决不是无意识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在某些区域受到过某些物质的伤害后,当再次面对这些区域或这些物质时,鱼类会非常小心和谨慎。有这样行为反应的鱼类,通常被人们称为“滑口”鱼。


8
敏觉感受器


动物的敏觉系统对人类而言尚属未知领域。通过某些现象,我们对动物的敏觉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例如:骆驼通过对地面水蒸气浓度强弱的感受,可以在沙漠中找到水源;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发现几十公里之外的同类;蝙蝠可以利用回声波躲避飞行中的障碍物;蛇是冷血动物,大多数蛇的视力都患有不同程度近视症,但蛇却能利用热成像发现和捕捉猎物;秃鹳、卡拉鹰、兀鹫、海雕、海鸥和喜鹊等等,基本上大多数食肉鸟类都不同程度地食腐性。以兀鹫为例来简单作一下介绍,假如在某个房屋内有濒临死亡的病人,虽然病人尚未咽气,但其身体内部的组织细胞已经坏死了很多,由组织细胞腐败而产生的气味会引来几公里之外的兀鹫,或盘旋在房屋的上空或登枝在附近的树干上。兀鹫对腐味的感知并不是单纯依靠其嗅觉,而是敏觉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动物示例还有很多,包括地震或其他灾难前动物本身所体现出的惊恐和反常、鱼类在变天之前的抢食等等。


说到鱼类,其敏觉也可以达到令人惊奇的地步,例如在1000立方水体之中,鱼类能迅速发现并找到一滴血的存在和方位。这也就是为什么红虫能成为鱼饵之王的原因。当然,极端总是少数,敏觉类属极端,其敏阈值也就无疑会非常之小。假如说鱼类的嗅觉和味觉类似于无线电中的“长波”和“中波”的话,那么它们的敏觉就等于是无线电中的“短波”。血液、体液以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包括甜菜碱、二甲基-丙酸噻亭和氧化三甲胺等)都在这种“短波”的接收范围之内,区别只在于“波段”的不同。由于受环境的影响,鱼类对某些食物会产生偏爱。离玉米地近,池塘里的鱼类喜欢吃玉米;从小喂养颗粒饲料的养殖鱼类对颗粒情有独钟,人们对鱼类的这种食性俗称为“偏口”。在水体呈味度极高或水质极恶劣的条件下,鱼类还能发现并找到类似红虫、玉米和颗粒这样的食物,仅仅依靠鱼类的嗅觉和味觉显然是不容易做到的,勿容质疑是鱼类的敏觉在发挥作用。虽然人类已经感觉到了敏觉的存在并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有关敏觉的学说目前仍被致于科学的边缘,对于敏觉的研究以及重要性尚未得到人类的普遍重视。



dywonly 钓鱼王户外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