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专题 | 利伯蒂

原创 2017-05-05
关于标题
标题是英文liberty的音译,即自由。

用音译一方面是自由这个题目太大了,没有人都说完全,我甚至不敢直呼其名。二是中文说自由又好像不合适(好像百度中:由于相关法律与政策,本贴吧不开放),而作为英国,美国等国的母语(特别是美国)来诠释这个词应该最好不过。


自由这个题目几乎谈不了,探索下去无穷无尽。又没有绝对的意义。不如品几部电影和书,虽然大多是烂片。(这个烂片是烂大街的意思),随便谈谈权当回顾。


现实中的自由有可能永远不能实现,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找到心灵上的慰藉。

好在“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啊。

利伯蒂·电影
《飞跃疯人院》《肖申克的救赎》
两者都是电影推荐榜的常客,各种top系列中都榜上有名,《肖》更是豆瓣电影榜之首,评分皆九分以上,没有看过的同学可以腾点时间去看看。主体都切合自由,而且主旨也差不多是同一种自由,前者逃出疯人院,后者逃出监狱。
1
飞越疯人院
剧情简介

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精神病院远非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


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权力。拉契特处处针对麦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乐折磨病人,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但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 。

(摘自百度百科)
影片评论

影片中传递给观众的自由很简单纯粹,“不自由,毋宁死”。主角麦克原本只是为了逃避体力劳动来到疯人院,没想到这里给天性崇尚自由的他带来的却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其压抑性也丝毫不输给戒备森严的监狱。


记得影片刚开始时麦克向监狱长承诺一定百分百配合治疗,但之后和护士长就音乐太大,起哄看球,拒绝吃药发生冲突的行为似乎与他之前的承诺有些不符,我想这一切只是他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崇尚自由的天性不自觉得发生了冲突,而非他主观所为。他热爱自由的天性让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接纳,也不能被精神病人院的世界接纳,这里的一切条条框框最终和他的性格相冲突,导致了肉体的死亡,精神却最终冲破疯人院,达到真正的自由。


影片最后麦克在试图掐死扭曲世界化身——护士长失败后,接受了额叶切除手术,他再也不挑战疯人院中的各种规矩,变成了符合这个世界的合格品,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他的好朋友酋长在逃跑之前亲手杀死了麦克,举起来了他之前不曾举起的水池,砸向密封的玻璃,带着他的意志离开了疯人院。玻璃破碎的声音,疯人院中病人的嘶喊声,化成了自由的声音。


这部片子已经是40年前的片子了,可是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曾过时,自由是人类一直所追寻的梦,除非哪一天人类真的实现的自由,否则无论什么时代来看,都不会过时。


2
肖申克的救赎
剧情简介
20世纪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这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希望似乎虚无缥缈,终身监禁的惩罚无疑注定了安迪接下来灰暗绝望的人生。未过多久,安迪尝试接近囚犯中颇有声望的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饰),请求对方帮自己搞来小锤子。以此为契机,二人逐渐熟稔,安迪也仿佛在鱼龙混杂、罪恶横生、黑白混淆的牢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管理层逃税、洗黑钱,同时凭借与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间也渐渐受到礼遇。表面看来,他已如瑞德那样对那堵高墙从憎恨转变为处之泰然,但是对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着心中的希望和目标前进。而关于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这一切朝前推进了一步。
(摘自豆瓣)
影片评论

自由诠释的经典之作。场景选择在监狱,获得自由的方式是越狱,对于自由本身与获取自由来说,影片为了表现自由这一主题倒没有更深层次的象征,但是足以打动许多人。


监狱表面上来看只是剥夺了人身体上的自由,可是高度强调纪律的背景让许多囚犯早已丧失了心灵上的自由。因为多次申请假释失败,对自由的绝望让RED觉得这里的墙壁是六百年都无法凿开,最后深信自由的Andy最后花了二十年。对自由的向往,让Andy不顾一切在在广播中《费加罗的婚礼》时,监狱中的所有囚犯都放下手中的工作,陶醉在这音乐中,仿佛这音乐给了他们久违的自由。我很喜欢影片中的这样一段话: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景,但会令你的心伤。那声音飞扬,更高,更远,超过任何在灰色地带的人所梦想的,如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这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其实自由是天性,又有多少人会忘记自由?


主角Andy最后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揭开海报,从海报背后那一条自己花了二十年凿开的隧道中逃了出去,他终于获得了救赎。作为主角最终是幸运的,可片中的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却宁愿呆在监狱,为了不获得假释,甚至伤害自己的狱友。最后他无法适应外界的世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甚至Red在成功假释之后,在自由的社会中,仍然抹不去监狱给自己带来的痕迹,如果不向经理报告,他甚至一滴尿也挤不出来。人对自由的渴望固然是天性,可是长期体制化的生活已经渐渐腐蚀了对自由的渴望,让人唏嘘不已。


结局两个老朋友在金色的沙滩上最终重逢,相视一笑,阳光明媚,这自由更明媚。

《海上钢琴师》
剧情简介


《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是“佛吉尼亚人号”船上的一个弃婴,他是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好心的煤炭工发现并收养,因此取名为1900 。养父去世后,1900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仅凭听到的钢琴演奏音乐后居然开始弹钢琴,与之天天为伴,并成为才华瞩目的钢琴师。音乐使他沉迷,可他一生中从未有过走下船,走上陆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以至最后与船一起爆炸沉海,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评论

相比《飞越疯人院》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自由更为隐晦一些,主旨更倾向于孤独,不过自由却也是另一大主体。


我定义片中的自由为“自己的自由”。主角1900一生未下船,一夜成名的名誉与金钱,甚至是一见钟情的女孩也没法让他踏上陆地。他的世界就在这座佛吉尼亚人号,在88个键上,在这里没有他不会弹的曲子,没有看不劲的远方。


1900在佛吉尼亚人号爆炸前夕也不愿和前来找他的朋友小号手离开这必死之处,他说: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1900的自由不为金钱权利甚至是爱情所束缚,他的自由一艘船已足够,陆上的繁华对他老说只是一种束缚。


他的朋友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敲晕他带他下船,他可能仍然无法理解这位天才钢琴师的想法,但他仍然给了朋友选择自己自由的自由。影片给人的启迪颇多,清楚自己想要的,不被世事繁华所累,只有在自己领域中才是最自由的,每个人的自由不同,这就是“自己的自由”。

利伯蒂·书籍
《自由在高处》
内容简介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补充。旨在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摘自百度百科)
编辑评论

作者对书名的解释:“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尽管我正是这样做的,这段话似乎也只是为了表达对我辞职留学的赞同,但我不得不说,它对我很有启发,仿佛为我的离职出走赋予了一种特别的内涵。这算是我现在谈论的“自由在高处”的最早一点机缘吧。“还有一处“如果所有人都蹲着,趴着,跪着,唯有你站着,那么你已经是在高处了”。


我很赞同作者对于自由在高处的解释,一个人只有脱离了低级趣味,不被生活中种种的琐事所困扰,才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的不自由一来源于没有方向(终日无所事事,时间太多会给人不自由感),二来源于对自己无关事物过度的关心。后者作者在书中 第六种自由一篇有所谈及。晏阳初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定义为第五大自由。熊培云将免于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四种自由:美国总统佛兰克林·罗斯福1941年在美国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提出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现代人对外界信息过分关心,信息时代之下完全脱离信息过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过分的信息摄取会让人产生不自由感。文中指出: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 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请告诉我发生在这个星球之 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若是能严格执行“关我什么事”,或许能更加接近高处的自由。“过度的信息摄入和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生活不自由。”

编辑推荐
关乎自由,这本书精彩的篇目还有很多,不可能在此都一一介绍,推荐几篇:
国家与玫瑰
为情侣求饶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第六种自由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
书从各个方面谈论自由,以及“高处的自由”,所谈及的思想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由一题,还有对人性,社会,文艺等多方面的思考。作为评论家的熊培云,文章的许多小节最后落于时评,但是言语尖锐,有直戳本质的锐利,你可能不喜欢不赞同书中的观点,不过作者就社会现象所延生到自由的思考也值得一读。
关于自由

自由最基本的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这种最基础的自由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意义不大,身体上的自由应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当然触犯法律被送入监狱而丧失的人身自由不谈及,限制少数人的自由是为了多数人的自由,《人权宣言》中说“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除了对于自由基本的释义,广义的自由与对自由的界定数不胜数,每个人对都有不同的看法,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几乎都对自由有自己的思考,我个人对于自由深层的思考对读者来说没有意义,与其看我胡说八道,不如重走前人的脚步。


免于肉体上低级的自由之后,心灵上的自由都有不同,不给他人强行灌输你的自由,尊重个人的自由,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自由。


人生而不自由,一个婴儿从生下来就背负着他人的期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只要活在这社会上,人就永远不可能自由。所以一辈子所追寻的自由,只能像《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那样,找到“自己的自由”,就已经太辛运了。

   自由延伸阅读
书目:
大卫·鲍兹编辑:《古典自由主义读本》
毛姆:《人生的枷锁》
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卢梭:《瓦尔登湖》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


电影:
《勇敢的心》
《楚门的世界 》
《逍遥骑士》
《荒野生存》
《平民窟的百万富翁》

|作者:三文余

|图源:网络

|编辑:维尼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