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大俗金融笔记(10)——现代商业活动的核心

传统认为,分散专注度会降低每一个分项项目的精力,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但爱因斯坦大脑开发也不过10%,大俗金融圈的“神经病们”从来不讲“不可能”这三个字。但仅站在实业思维的角度,强迫自己能适应离散思维,将关注度发散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所有初入金融交易的人,都会下意识关注多个合约价格变化,寻找其他适合介入机会。金融出于自身属性特点,带来了实业中无限的“不可能”和“理想状态”,海量新项目介入机会的出现,让死守一个随机项目终老反而变得荒诞。

再将金融思维投放回——如果看待实体商业活动,就会有新的大局观。




传统商业活动一般是AB的单线程,例如看到鱼能卖50元,去学技能钓鱼出卖体力得到鱼来卖,或者寻找低价鱼出卖脑力得到鱼来卖,最终进行从始到终单线程卖鱼这一商业活动的无限循环。这样的商业活动,获利目标是有预期的。

而金融思维下的商业活动实质核心,是挖掘到一个项目本体,零利润甚至轻微负利润即可,本体能盈利最好。但项目必须可以轻易规模化扩张,并因此吸引更多融资,完成第二阶段。在扩张过程中产生大量新人脉新信息新资源,诞生无限多新可能性,将这些新信息和新可能性变现,由此多线程爆破不断产生新分项项目,实现信息链、财富链、资源链细胞分裂式的直销式立体大爆炸,在A象限的每一个角落,如烟花般绽放。


先取势,后取实地——核心在于找到一件可以低成本规模化扩张的事情,持续做下去,但并非靠这个项目本身盈利,而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捕捉器,并筛选其中的海量信息,找到可变现的多个爆发点(哪怕和本体项目无关)。




这里最原始的思考要点:

1、 现有项目是否能够(以相对可控的)低成本扩张?如何使现有项目规模化扩张?并且如何把项目本身(横轴)做的更粗壮才是重点,而非偏重纵轴的借此融资圈钱。

2、 扩张后是否能吸引更多融资或新资源加入?如何吸引?

3、 事件上是否可以使本体项目无限延续经营?时间上不能无限延续,那大致能多久?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剩下的事情就是制定计划,开搞,不断将资源带来的新信息加工成新项目,保持饥饿,将关注度离散的同时保持多体聚焦,以外人看来近乎人格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的思维状态,永不停息的思考,不断的将分项利润下放,让他人代替自己勤劳,保留盈利分项,砍掉鸡肋分项,放弃对任何一个低效率子环节的忠诚。

人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感知、补获、整理、加工、拓展、变现。很多时候需要有类似精神病人的想象力,汉尼拔里有位病患,把不同人的手脚头拆分后组合成了自己认为的“更完美的人”,少年包青天里也有类似桥段,金融思维需要的素质相同——从不同项目、资源、人群中得到信息,拆分出来,出于利润需要,组合成自己的项目,自己建立规则。


这种能力原本是人类本能,孩子会拆分(甚至抢夺)其他玩具中的零件,拼凑自己想象中的“新玩具”,悲剧的是,大多家长亲手抹杀了“天才们”探索的勇气和潜力。这是我怀有使命感去做教育的主因。


且以一个任意儿童教育机构项目为例,传统思维仅限于从始到终单线程的上课完毕收学费完结,和钓鱼卖鱼两步完结无异。但实际可以把机构作为一个平台本体,参与者本身就是信息来源,信息中包含需求,发挥其中每一个信息的价值,并从A区域推到B区域,再推到C区域,乃至更广更深范围。其中每一个子项目,另可重新发展为一个象限,实现放烟花式成长,而非单线程。


(部分子项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列出)


除了用自己理念做教育的使命感之外,该项目组不适合做本体的原因有三:

1、 学员增加,场地和师资成本同步增加,且市场规模自阻,不利于轻装扩张

2、 所投资的大多数机构业主是教师出身,止步于自身强项科目,缺乏将每一个学员带来的需求信息燃放成一个新项目的意识,对未涉足领域容易缺乏理解力而产生恐惧。就更谈不上保持饥饿、弃守全攻。

3、 最重要的一点,从下向上做教育,布道效果不佳。教育得做,孩子得救,八股文得废,但需要另一套方案自上而下做。

介么一本正经谈商业,也是不要不要的。点到为止

金融思维下的商业活动,最终成果是不预设的。这是与单线程(钓鱼——>卖鱼)的最大不同,A象限的广阔市场空间里,执行人无法预设在哪个信息上关联出的哪个项目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成长,但在A象限的扩张中,这样的项目必定会发生,这就是或然性中的必然性。(好比一个老师,无法真正判断自己学生中哪一个将来发展会最好,但可以知道用何种方式能够尽最大可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未来必定有惊喜发生。)投资决策要做的,就是将项目本体足够延展,看轻初期平台本身的盈利,派生出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在接近无限多的可能性中,产生必然性,让自己的团队获利。

成人容易被现有方法框定了思维通路,而小孩子画画则刚开始多半是胡乱画的,画着画着,他会认为某个随机图形“像”什么什么,然后就朝这个方向,把整幅画画成了那个什么什么。商业,艺术,原本就相通。

上半节扯商业,下半节谈艺术。所有的商业运作,无关乎贪婪,保持饥饿做好每一件事,寻找其中的乐趣。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凡一个人弹琴,预设自己要弹一首什么名家曲目;一个人作画,预设自己要画一个具体什么东西,都会陷入临摹的枷锁,难成大家。不妨拿起画板,随意涂抹,画板就是本体。无意间色彩的碰撞,构成了随机新的图案,或者随机新的色块,画家介入自己的想象力和价值观,将灵感打磨成新的元素。画板中不断的新元素再被拼错成一个拥有核心灵魂的整体,作品完毕,才根据最终成型的风格被定义出一个名字,而非提前预设主题。


画画也罢,作曲也罢,编排手链也罢,制陶也罢,剪辑镜头也罢,其实充满了节奏碰撞的随机巧合。对于每一个“巧合”如何处理?融入了作者对元素的自我诠释,融入了作者价值观的加工,最终成品如何,不先预期,这才“可能”是艺术。

甚至连教育孩子,是否敢于将自己孩子让其随意涂抹人生,再根据其自然显现出来的所长,协助(注意用词)其发展成一个随机方向上的天才?而非是一个一开始就被“妄断”指定道路的庸才。

不拘一格,多线程不设预期的商业活动是另一种艺术,与谋生挣钱无关,与怎么有趣的挣钱有关。


整体平衡,是最大的和谐美,细节不能是重点。先繁后简,绘事后素。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