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分享 | 周放生详解员工持股前世今生 提十点建议 你想知道的一切全在这了

直击新三板 2017-05-06
请点击上方“直击新三板”添加关注我们


停滞十年后,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再次启动。


“历史经验证明,充分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未来在混合所有制改制中,最好的股权结构状态就是国有股、员工股和民营股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相克相生。”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接受《国资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


但由于本身这项制度设计的复杂性,执行起来监管稍有不慎,便容易出现短期套利行为、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新一轮改革中,要防范哪些新的风险?如何做到未雨绸缪?改革的措施如何切中要害?周放生回顾员工持股改革的“前世今生”,剖析国有资产流失之辩,深刻全面解读了员工持股的功效、操作方式与落实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追根溯源


被倒逼出来的改革


当年国企三年脱困,怎么脱困呢?就是号召企业的“头头”们带头出钱投入,把自己的钱、身家性命搭进去,带着员工“杀出一条血路”突围。


《国资报告》:您是改革的亲历者,也参与过企业改制政策制定。能否先给我们梳理一下这次员工持股改革的历史脉络?


周放生:员工持股的本质是指以管理层、科技骨干、业务骨干为主的骨干员工持股。即所谓二八原则。而不是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福利持股。


员工持股应该说是从上一轮国企改革开始的。我指的上一轮改革,是三年国企脱困,时间是1998—2000年。脱困的政策中,有一个要求是“下岗分流”。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职工下岗经培训后得重新找工作。大工业生产,职工在企业里的技能是很单一的,只会做一件事,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其实很难。怎么办?一方面企业要减少冗员,另一方面员工要工作,这是一个两难境地。


面对困境,企业和员工首先指望政府救助,政府出钱发工资,或让银行发放安定团结贷款,就是所谓“不找市场找市长”。职工的道理,生是国企人,死是国企鬼,政府不管谁管?当时,地方政府财政十分困难,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即使有心也无力。就算有心有力,“你亏损我就给你补”,这不是回到计划经济了吗?而且往往越补越亏。那时地方政府门口有下岗职工聚集是常态,维稳成了政府一大心病,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面对这种情况,各地政府开始探索能不能找到一种比“下岗分流”更好的改革方式——“改制分流”——就是将企业改制,国家解除对企业的无限责任,让企业进入市场。企业解除对职工的无限责任,让职工进入市场。怎么改制?谁来接盘?改制最现实可行的方式就是“员工持股”。


当时,地方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亏损的厉害,有的地方亏损面几乎到了90%以上。而当时民营企业实力有限。况且企业亏损得这么严重,谁敢投?一方面,投资者实力不足,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国企员工并不接受外来投资者。因为他们不知道民营企业进来,企业会变成什么样的“怪物”,大家心里都没底。人们脑子里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民营企业家就是资本家,继而担忧“资本家能对工人好吗”?


外来投资者不想来,想来也不一定让进。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地方政府和职工只有寄希望企业管理层带领大家逃生、谋生。


企业怎么逃生、谋生?就是号召企业的“头头”带头出钱入股,把自己的钱、身家性命投进去,带头置换身份,国有职工身份变为市场身份。然后带着员工“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说白了是被“逼”出来的。逼得无路可退。只能背水一战。当时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员工持股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要不然没人干。


但他们也没什么钱,就拿身份置换金,有的是现金,有的是资产转换成企业的股份。当企业的管理层骨干们有了投入、有了责任、有了风险,有了利益,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干了,企业就有可能有出路了。这就是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最早的发端。


《国资报告》:管理层骨干持股,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周放生:归纳为两个置换,一个是“产权置换”,一个是“身份置换”。让企业管理层、骨干员工投资持股,一部分是身份补偿金,再加上自己掏钱。再吸引民营资本进来,这叫产权置换。原来是国企的职工,把国企身份置换成市场的合同身份,叫身份置换,给予身份补偿金。


国企职工是个历史概念,过去国企人“等、靠、要”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是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市场化要靠自己生存,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产权变了,职工身份变了,观念也得转变,从国家“包”起来的观念转变到“自谋出路、自己生存”的市场化观念。


两个置换以后,有的企业变成管理层、骨干员工控股的企业,有的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找市场找市长”变成“不找市长找市场”,再找市长,市长也不能再包打天下了。这就叫“改制分流”。


改制分流与下岗分流的区别在哪里?如果我们把企业比喻成一条船,这个企业严重亏损,船要沉了,“下岗分流”就是一部分人穿着救生衣自谋出路;“改制分流”就是大船把舢板放下去,职工随着舢板分流。大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职工在船上,船长可能就是原来的厂长、书记,带着职工到市场中去找生路。就像成建制突围总比单兵突围要好。下岗分流就像单兵突围,改制分流就像成建制突围。


2002年,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委发布文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从国家层面对“改制分流”的做法予以肯定。


友阿故事:主人的天性


国有资本都快亏没了,改制了,原来100%的国有企业虽然变成了30%的国有股,但由于企业有了主人,效益增加了,国有资本大大增值。


《国资报告》:当时哪些企业在搞这项改革?有没有典型案例?


周放生:我给你讲一个地方国企胡子敬的故事,他代表了当时的一大批企业家。


“友谊阿波罗”当时是长沙最大的国有商贸企业。这个企业当时勉强还能正常经营,但是困难越来越多,长沙市政府就决定让它做改革试点。他们借鉴改制分流做法,以管理层为主的骨干员工持股,具体的改制方案就是:大约三一三十一,国有股30%,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30%、民营资本30%,。开始时骨干员工持股还没搞身份置换,完全自己拿钱。


“友谊阿波罗”企业老总就是胡子敬。改制之初,胡子敬找到熟悉的民营企业家说,我们要改制了,你们可以来投资。民营企业家就问:“你想要我出多少钱?”胡总就说:“你出400万,我多找几家投资”。思忖片刻,民营企业家又问,“你让我出400万,你自己出多少钱?”胡总实话实说,“我是国企老总,靠工资吃饭,我没有钱啊”!民营企业家就势“将”了他一军:“好,我出50万,剩下的,你出多少,我出多少。”潜台词就是,“你不能拿我的钱玩嘛!你拿我的钱玩,我不干!”这是人的本能,你要跟我共担风险,我才出钱。


当时管理层持股,是被逼出来的,是带头改革,大多数人不是像是现在传言的那样是“分盛宴”、“分蛋糕”。哪里是什么蛋糕,都亏损到那种程度了,就像一堆牛粪。胡子敬他们冒着巨大风险在参与国企改革、改制。


胡子敬回家对老婆说:“我得拿钱,不拿钱改革就没法推了,都看着我呢。”他把家里的银行存款全拿出来了,房子也抵押了,不够去亲戚朋友家借,凑钱投资入股。几乎等于将身家性命全搭进去了。他也可以以“我没钱”搪塞过去,那就甭改了,还是老体制、老样子,那就慢慢耗呗。


在那之前,组织上曾经考虑要他做一定级别的政府官员,但胡子敬说喜欢做企业,放弃了官位的诱惑。既然选择了做企业,就一定要做好,不能搞得不死不活的。


《国资报告》:被逼上绝境的胡子敬,是怎么“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呢?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


周放生:长沙友谊阿波罗公司是一个商贸企业,相当于北京的百货大楼。国外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调侃的就是当时这家国企的情况。例如,柜台是卖袜子的,职工下班后就把袜子顺出去了,若是卖点心的,就顺点心。总之,卖啥拿啥,大家拿,不拿白不拿。管吧,职工说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企业是你家的嘛”?“我是主人啊,凭啥不能拿啊”?还有柜台进货吃回扣,商品能好的了吗?


胡子敬决心改革,回家把钱凑齐后,老婆却紧攥着不给他,问:“拿这钱入股,能分红吗”?“能把借亲戚朋友的债还上吗”?“房子都抵押出去了,你不会让我们娘俩住马路上吧”?胡子敬压力非常大,虽然没有100%的把握,但是经过反复测算,他安慰老婆说,“希望还是有的”。


管理层、骨干员工、民营企业做增量投资,国有股、管理层和骨干员工股、民营股三足鼎立。就这样,改革上路了。大家都必须把钱投进去,把命搭进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普通员工入股当时规定是自愿,但中层以上干部竞争上岗的前提是必须出钱持股,不出钱就没上岗资格了。


友谊阿波罗公司改制以后,有一个跟“大家拿”成对比的故事。有个顾客在超市购物少交了200元,经调查,收银员就是她表姐,等于内外勾结“揩企业的油”。按企业改革后的新规,这种情况一旦发现,无论钱多少,一律开除。但这是一个老员工,忠心耿耿地追随胡总一起打拼了多年。难道说开除就开除了?她一家三代人当着众员工的面给胡子敬跪下认罚,请胡总高抬贵手。


胡子敬说,你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也是头次犯错,按理可以给改过自新的机会。但这是公司规定,你既是员工又是股东,是签过字的,若不执行规定,碰到别的员工类似情况怎么办?


这名员工最后还是被开除了,但胡子敬又帮她安排到了朋友的商贸企业。为200元开除一个员工,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


《国资报告》:这家企业改制之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吗?企业普遍都改制成功了吗?


周放生:改革不改革,完全是两回事。管理层、骨干员工为主持股后,他们就是企业的主人了,主人还能偷自家东西吗?主人不但自己不会偷自家东西,也不会容许别人偷自家东西,这是主人的天性。


友谊阿波罗公司改制后,当年经营性国有资产2000多万,已分红现金1个亿,公司上市后,对应的市值还有7个亿,国有资本增值了近30倍。真金白银增值。


过去,国有资本都快亏没了,改制了,原来100%的国有企业虽然变成了30%的国有股,但由于企业有了主人,效益增加了,国有资本大大增值,这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


当时中央只给了个改革的大原则,具体方式都是从地方探索开始的。我当年在国家经贸委“脱困办”工作,去企业调研,我去的都是困难企业,困难得不得了,他们一看名片就说“丐帮帮主来了”。


2000前后,地方都在探索如何“改制分流”,减少“下岗分流”。大部分改制企业逐渐走出困境,少数企业发展的比较好,当然也有少数企业又陷入了困境,这是很正常的。不行了,就按市场办法重新整合。也有少数企业不行了,职工又去找政府,那时候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也可以理解。


流失之辩


不改革的结果是产生更大的流失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的“前世今生”,我有责任要把这段历史说清楚。


《国资报告》:有人因为否定员工持股从而否定国企改革?真相究竟如何?


周放生:现在对“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的看法,与上一轮改革不一样。以郎咸平为首,2004年他挑起了一场“郎顾之争”,郎认为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就是在“耗子偷油”,窃取国有资产,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否定国企改革。我当时写文章说,“既没有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就敢说养猪场的猪得了疯病,全是病猪”?


郎没有国企改制的亲身经历,缺少大量实地案例调查,凭什么得出的判断?当时还扣上了一顶大帽子“国有资产流失”。“流失”这个词特别能刺激人们的神经,媒体和老百姓的情绪给激起来了,就觉得这些改制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坏蛋,造成了一种混乱。


当时改制到底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我再回答郎咸平提出的问题。从当时情况看,“改制分流”是被逼出来的,有一个探索过程。刚开始都不知道如何改制,没有顶层设计,没有国家政策,是在地方逐渐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形成规章、制度。


当时大家心理都没有底,都不敢去冒这个风险,没有人敢带头改革的情况下,政府必须鼓励大家去承担风险,因此地方出了优惠政策,个人才敢拿自己的钱去冒这个风险。


现在有人说了,给了优惠政策就算“流失”,这是没有道理的,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时你敢自己拿钱去试?


我们不能拿现在的政策去衡量当时的行为,这不实事求是,法律是不追溯以往的,只要符合当时的政策就是规范的,如果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行为,一切都要推倒重来,这是缺乏常识的。


《国资报告》: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到底有没有流失呢?


周放生:有流失,这个要认账。这么大的改革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几十万个地方中小企业在改制,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比如当时的审批环节,有写假报告的,有不评估、少评估、低评估,转移资产等种种腐败现象,但这是少数,不是主流。主流还是比较规范的。改制已经过了十多年,时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无论什么情况出现的流失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但客观上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所以,讨论“现在的”员工持股,要正确地分析“过去的”员工持股,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现在的改革就没办法谈了。必须有历史延续性,如果过去错,现在也错,那么改革就没法做了。


我是亲历者,我有责任讲这话,有的人没见过国企改制,也没做过国企改制,却在媒体上说的跟真的一样。


要正确理解看待上一轮改革的“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改制大部分企业发展了,资本也增值了,关键是更多的职工保住了岗位,减少“下岗分流”。持股人获得了财富,这是他们的应份应得,是改革红利,不是窃取国有资产。


如果当时没有人带头改革,可能那个企业早就垮了,职工失去岗位,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又会有谁去追究垮台企业国有资产彻底流失的责任呢?现在很多人不了解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的“前世今生”,我有责任要把这段历史说清楚。大家关心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好事,但要尽量实事求是,尽量不采取扣帽子的方式讨论问题。我欢迎批评、讨论,但是要拿事实来说话。


我说上一轮改革“少数改制企业有问题”,你说“多数改制企业有问题”,那么请拿事实来证明。“少数改制企业有问题”,是的,确实有流失,但多数企业是规范的,是发展的,并且在上一轮经济上升中成为地方经济的生力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你到地方去调查调查就清楚了。


我到地方做过大量调查,当时一些国企老总为了实现改革理想,也为了和职工一起保住岗位,把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可以说是彻底地“豁出去”了。不能因为改革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腐败、流失,就不改革,不能“因噎废食”,不改革的结果是产生更大的流失。


林左鸣故事:改革就是做以前政策不允许的事


用国有资产支付职工身份置换金,是理所应当的,是职工应得的,不是流失。


《国资报告》:用国有资产支付身份置换金的做法,当时是对还是错?


周放生:再举个例子,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1998年,他临危受命,从成都发动机集团调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当总经理。沈阳黎明面临着连续5年亏损,到1997年底累计亏损2.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01%,职工几乎开不出工资,当时的政策之一就是下岗分流。


据说在成发,林左鸣让他老婆带头下岗,因为她不下岗就无法动员别人下岗。到了沈阳黎明,他又面临职工下岗问题。


林左鸣当时想,有没有一个办法,不是简单的让人下岗呢?有,那就是改制分流。他把黎明厂附属企业的员工组织起来,组成若干个自谋出路的企业,职工从自己家里搬来缝纫机办服装厂,集体去市场找活突围。这些企业变成了管理层、员工自己持股的企业。


他这么做,心也是悬着的,因为国家没政策,用企业国有资产用于职工置换身份的补偿金转换成职工的股权,让企业继续维持做下去。林左鸣请示领导,却被领导一口否定:“你要这么做,你自己承担风险”。


林左鸣认为:“改革肯定做以前政策规定不允许的事,要不怎么突破?”国家没有政策,他实际上是个人顶着政治风险在冒险。


当时,地方政府已经有了相关政策。林左鸣找到沈阳经贸委,沈阳经贸委却说,“你们是央企呀,不归我们管啊,我们的政策不适合你”。经过林左鸣反复努力,地方给他批了一个证明。当时黎明厂共有15家辅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渐进推行,5200多人得到分流安置。换句话说减少了5200多名下岗职工。这是不得了的事!改革创新,要有人敢担当。


用国有资产支付职工身份置换金,是理所应当的,是职工应得的,不是流失。


有一大批国企老总面临和林左鸣类似的情况。为什么国家不出文件呢?改革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实践在先、政策在后,没有实践哪来的政策啊?当时的改革,一定要有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才敢出文件,而证明的过程需要时间。


改革功效

员工持股是反腐利器


最好的股权结构是——1/3国有股、1/3管理层和骨干员工股、1/3民营资本或外资资本,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也是中医上讲的相克相生的道理。但前提在充分竞争性领域形成这样的股权结构,不是绝对化。


《国资报告》:现在的企业没那么困难了,如果说当年是被“逼出来的”,现在为什么还要搞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呢?


周放生:为什么要继续搞?首先,我要讲一个事实。根据我的调查,凡是有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的企业,很少在这个群体中发生腐败现象。反之,现在被揭露出来有严重腐败,尤其是“一把手”腐败现象的企业几乎没有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的。这个现象至少证明了“员工持股”是反腐利器。


为什么?管理层、员工持股前,假如“一把手”想腐败,谁也管不了,他甚至可以和副手们串通一气,我吃肉,你啃骨头,他喝汤,嘴都“捂”住了,窝案丛生。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后不行了,一把手想腐败,大家伙儿都虎视眈眈地盯着呢。骨干员工都持股了,首先不敢腐、不能腐,“没机会下手”,形成习惯逐渐就不想腐了。


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利润分红,这个分红是合法收入,有法律保障,而腐败的风险代价极大,躲过去只是侥幸,考虑到风险代价,他们从心底也不想腐了。


这正是王岐山讲的——现在抓腐败分子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什么叫治本?就是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不敢、不能、不想”腐败的问题。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正是起到制度反腐作用,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的初衷是脱困,无意中起到了这么好的效果。


《国资报告》:反腐利器发挥威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原理?


周放生:企业国有资产为什么会流失?把逻辑往前推,是因为国企“主人缺位”,没有主人。蒋洁敏、宋林、陈同海是国企主人吗?如果连蒋洁敏都没有成为中石油的主人,我们怎么能要求中石油所有的员工都能成为主人呢?少数人能够做到,但难以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不现实,也不符合人性。


腐败为什么得逞,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企业没有主人。如何让管理层、员工成为主人?根据过去国企改革、改制的经验和国际经验,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管理层、员工持股,持股之后,管理层、员工个人利益跟企业利益拴在一起了, 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也会有人说,“管理层、员工持股”成灵丹妙药了?一持就灵?


当然不是。也有骨干员工持股之后企业发展不好,又不行了。世界上哪有100%的事?总体上讲,持股比不持股好。持股有复杂的技术问题。譬如说,持很少的股份,未必管用。根据改制的经验,管理层个人财富的大部分要投进去。做到输不起,要将身家性命都投进去。


还有持股的结构是否合理?能否起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最好的股权结构是——1/3国有股、1/3管理层和骨干员工股、1/3民营资本或外资资本,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也是中医上讲的相克相生的道理。我说的改制,前提在充分竞争性领域形成这样的股权结构,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绝对化。


减少投资失误,国资保值增值


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有国有股、民营股,而骨干员工不持股,我认为这个改革成效将会大打折扣。


《国资报告》:为什么说员工持股能减少新增投资失误呢?


周放生:过去国企项目投资有成功、有失误,项目投资失误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团队的这些人跟项目利益没关系,就是项目失败了,他们也不承担责任,所以很难弄好。


项目虽然失败了,但腐败可能不少。项目投资时,要有项目可行性报告。实际上很多项目可行性报告是“可批性报告、钓鱼报告”。按这样的报告做投资,项目能不失误吗?


企业新的投资怎么减少投资失误?必须实行项目团队持股,自己拿钱,就不会钓自己的鱼,才能减少投资失误。我认为,今后国有企业所有新的投资,如果项目团队不持股,就不投资,这是作为前提来减少国有资产的投资失误、流失。当然监管也不能放松。


这是个根本性的制度建设。


《国资报告》:从国资保值增值的角度,员工持股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周放生:“员工持股”对于国资保值增值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是被大量案例证明了的。可以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搭了管理层、骨干持股的便车。


国有资本不会自动保值增值。员工持股后,有人负责任了,国资保值增值便有了保障。长沙友谊阿波罗公司这种例子还有很多。蛋糕不全是国有的了,但骨干员工持股努力干活,把蛋糕做大了,国有股比例虽然降低,但绝对值增加,就这么简单。


《国资报告》:员工持股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在哪里?


周放生:如果说,我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有国有股、民营股,而骨干员工不持股,我认为这个改革成效将会大打折扣。


一般来说,民营资本投资会要求管理层自己持股。国有资本的当家人也应该有这种理念。不能让他们拿国有资本玩。


如何持股

持实股,或是拥有分红权


从“按资分红”,进一步实现“按资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


《国资报告》:员工持股改革的关键点在哪里?


周放生:员工持股的关键是:选好一个“船长”,一个“领头羊”。根据以往的案例,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员工持股很难成功,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成功率则大大上升。


选好改制企业的“船长”,不是靠上级任命,关键是广大员工认可。一些员工对“一把手”腐败敢怒不敢言,一调走就放鞭炮。“一把手”要带头持股,豁出身家性命,以身作则,做不到的话,下台算了。选那些敢担当、愿投入、有威信、有能力、员工信任的人来当“船长”。


《国资报告》:“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究竟怎么个持法?


周放生: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有两个办法,一种是拿钱持“实股”,自己出钱拥有企业的股份;一种是“分红权”,员工不出钱,不拥有企业股份,而拥有企业增量利润的分红权。农民拥有的就是土地产出的收益权,即分红权,而且是全部产出的分红权。


目前,一部分民营企业通过股改开始解决经理人、骨干员工成为企业主人的问题。民营企业做大之后,老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同样会出现腐败、浪费、冗员等问题。只是有一点不同,老板自己不会腐败。


他们的做法就是给经理人、骨干员工分红权,主要是分享增量利润的分红权,而且是拿大头。雇佣制变成共享制。经理人、骨干员工拥有了分红权,他们就有了企业主人的感觉,拥有主人翁精神。这些股改民企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利润逆势增长。


我问他们增长的利润怎么来的?他们告诉我,经理人、骨干员工拥有了分红权后,控制了吃回扣,减少了浪费,抑制了冗员,提高了效率,将真实成本逼出来了。他们感受是,“过去打工仔,今天当主人”。他们的企业文化是,“先当店员,后当店长,买车买房,接来爹娘”。多实在!这就是他们的中国梦。连民企打工仔都能成为企业主人了,国企更应该做到。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让主人地位在制度上落地。


国资委2008年公布的《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明确,“国有大型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改制,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对企业中长期发展有直接作用的科技管理骨干,经批准可以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取得企业股权,符合条件的也可获得企业利润奖励,并在本企业改制时转为股权”。“利润奖励”就是“奖励分红”。


当时找了十几个企业做试点,只是奖励增量利润10%,效果就出来了。


“分红权”改革,是员工持股非常重要的方式。过去讲“按资分红”,即“谁出资、谁所有、谁收益、谁处置”,我们要逐步发展到“按劳分红”,“按资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


为什么要“按劳分红”?因为劳动者参与了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价值并不全是所有者出资带来的,更多是劳动者创造的。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资本和劳动共创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支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高科技企业尤为突出。


承认“按资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这是社会的进步,是科学的规律。而不是流失。


落实改革十点建议


无论是管理层、骨干员工,还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想要参与国企改制,要抱着吃亏的心态,千万别惦记着占便宜。


《国资报告》:员工持股应该如何去落实?


周放生:首当其冲就是思想解放问题。要解决政策边界的问题。中央文件出台后,这个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怎样去落实。


第一,就是要规范执行。严格按照各种改制文件和规定去执行。我们过去改革已经出了大量的改制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在总结过去大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写出来的,都是有效的文件,再加上这次新出台的文件合一起,就是下一步改制过程中的法律依据。


第二,就是要公开透明。信息在什么范围内公开,按国资委的规定,是企业内部公开的,还是网上公开,还是交易所公开,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不能藏着、掖着。不能偷偷摸摸,不能几个人一拍脑袋就决定了。


第三,要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可。


第四,抱着吃亏的心态参与国企改制。无论是管理层、骨干员工,还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想要参与国企改制,要抱着吃亏的心态,千万别惦记着占便宜。内心深处想占便宜,就一定会出问题。例如十元买一股,周围人说最多值八元,说你亏了,说明正合适。只有当别人都认为你吃亏了,才说明你没有占便宜,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小了,这时候你最安全。为什么这么讲呢,持股不要着眼于存量的分配,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着眼于增量,着眼于发展、得益于未来改革的红利。盯着存量,就可能犯错误。


第五,职代会通过安置方案,讨论改制方案,使职工理解、支持改制方案至关重要。


第六,要重申“母不得持子”。我们过去规定,母公司管理层、员工不得持有下属企业的股权。母公司有若干“儿子”,允许持股的话,肯定挑最好的,就可能往子公司输送利益。这不公平,会导致流失,所以我们规定不允许“母持子”。母公司自己改制,也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第七,管理层、员工不得在与国有企业有关联交易的企业持股。也是为了避免流失,因为持股就可能输送利益。原来下文件时,在中央企业做清理,后来发现没清理干净,太多了,这次凡是有这种情况要先清退,再持股。要严格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第八,引入民营资本进入,要选择“良币”。优先选择吃过猪肉的,即过去参与过国企改制,并被证明是规范的。就是好人举手。有过流失先例的企业取消资格。要鼓励规范,要惩戒流失。选择民营企业进入的时候要选好选优。


第九,实行员工持股,或引入民营资本时,不能以任何借口辞退员工,不能搞变相的“下岗分流”。


第十,凡是管理层参与持股时,他们不能参与改制方案的制定。要回避,方案由母公司负责制定,或请中介机构制定,比较规范的是第三方制定,较客观,没有利益冲突。管理层不能参与改制方案制定,我们有文件规定,要回避利益冲突。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做方案,由他们来承担责任。

公开课 周六日2天

2015年11月28-29日

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与三会运作

2015年12月11-13日

后"新三板"时代--流动性困局下之资本策略 总裁·董秘实战特训营

沙龙 每周五下午2-5点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茶歇:100元/位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万精油”?

董秘成长的必经之路---免费系列沙龙:十大主题 干货满满 董秘必备!让资深董秘们畅所欲言!让菜鸟董秘们很快晋升为专业万精油!奔跑吧!蜜!


报名须知:

回复"姓名+公司+职务+手机号+邮箱"至本公众号短信13321990798,席位预约,空降无效,谢谢!

邮箱:lindawu0420163.com

微信号:13321990798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