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吗旗下产品: 钓鱼吗

【微课笔记】-什么是真正的孝(一)

原创 2017-05-07

本次微课导师:邢淑文。导师微信:18622118844

本次课程分为二部分,此为第一部分。

获取第二部分,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整理:Wenny


音乐:释迦牟尼佛心咒/甲雍(音乐库里没有,请大家去QQ音乐搜索)


然后点开这个音乐,让音乐顺着我们头顶的百会穴,然后不断的进入到我们的身体,沿着我们的脊柱清理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让音乐伴随着我们的意识集中在心轮,让音乐不断的从心轮不断向外升发,给自己一个静心的时间。在这个课程开始之前,我建议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完全全的放松/放松/放松...给自己一个身心非常好的款待。


好,各位朋友,当音乐停止就让们回到这里。


与父母的关系是个参照

前几天有听过我《从易经的角度去解读系统排列和生命整合》微课的朋友应该觉得不会陌生。如果从我们的祖先,到我们的爷爷/父亲,到我们,再到我们的儿子/孙子/曾孙子...是一个链条的话,也就是说在家族生命的长河里面,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系统中都被牵绊和影响的话,我们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当前的位置,就在当下解决问题,因为过去的已然过去了。(更正)


如果我们从易经的“其大如内,其小如外”这样的观点来看,那么我们跟家族系统中祖先的关系,和我们跟父母的关系,还有我们跟自己的关系,都和我们自己内在的“心”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想调整”心“”的话,我们可以借助排列的外显去调整;其实还有一个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把父母跟我们的关系作为一个参照。


那有过家排基础的朋友就会说:走向父母是我们一生的功课。我们在家排场中很多的个案是在做跟父母的关系,是因为这样我们有一个参照。现在新的生命整合的观点是不主张将问题深挖的。有的时候也会排列自己跟父母的关系,这个时候,父亲/母亲他们就是被视为我们的一个标杆,一个参照。而我们怎样去面对父母,这种模式其实对我们的生活,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


而荣格也说过,每个人都会重复自己生命之初的故事,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脸。我们生命之初的第一份关系一定是我们的父亲/母亲和我们的关系,所以生命早期的我们跟父母关系的一个互动模式的形成,就注定了在今后我们的生命中会强迫性重复。



生命的进程

可以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生命历程--父亲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和,一个生命开始形成。

子宫期

在妈妈的子宫里,那就是孩子的宫殿。在子宫里,有着适宜的温度,有舒适的羊水包围着,我们在那里很自由,很放松,很自在的得到着所有的供养。在那里,我们被无条件地关照着。也是在子宫里面,孩子跟妈妈是共生的,在这个时候,孩子能感受到妈妈所有的情绪,包括妈妈是否喜悦,她的紧张以及她的一些想法和意识。


比如说,在生命整合个案中,在我们在做子宫期的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生一个男孩儿,但是子宫里的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女孩儿,这个时候她会有一种担心,恐惧和害怕的感觉。有的时候,她会很小心,她的手脚是被束缚的,仿佛怕伤害到父母。那么在生命整合的子宫期的个案中,还有一些情况,比如说妈妈曾经有过堕胎,孩子在子宫期,他会觉得自己是危险的,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没有保障的,甚至他会不确定自己的存在。


可能有的朋友觉得很神奇。在生命整合中还一种情况,比如说,生命早期形成的婴儿是两个或者是更多,但是随着发育不够成熟,那些孩子就自然的流产了,可能妈妈没有意识到。比如说,在孕期有过出血,或者说是一些其他的一些情况,孩子只活下来了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活着的孩子也是有牵绊的。今天在这里我们不说这种现象,有机会大家可以现场去体验啊!


这几个案例,其实是意味着在生命的早期,在子宫里,孩子和妈妈的互动,其实已经在影响着孩子长大乃至成年以后,乃至今天。比方说,我们看到的(当孩子)在子宫里面,家里是比较喜欢男性的家庭,那么有些女孩她出生之后,她的性格,她的外形,甚至会像男孩。再比如说,在子宫期有堕胎经历的一些母亲,他们的孩子出生之后,有的时候安全感是比较差的。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真正的情况,只有在场域中去震动出来,那才是真相。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的只是一些(普遍的情况)。


国内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系统排列师,曾经在我们的生命整合个案中,他做了一个代表。那个代表感觉他的旁边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这个时候,老师给他排上(一个哥哥的代表)之后,他觉得这个感觉真的是太准了!他突然的领悟到---为什么在他的生命中他一直期盼自己有一个哥哥,然后这个情怀一下子就释然了。所以我们看到,在生命的早期,就在子宫里面,它居然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个不是亲眼看到,不是自己亲自体验,有的时候是很难理解到的。


当然也有一些好的情况,比如说,妈妈的营养很好,情绪很好,婴儿他在妈妈的子宫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的情绪也是非常好的,那么他会非常好的发展出自己个性的天赋,他会展现的一览无于。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是个非常有名的中医师,在他的生命整合个案中,我们看到在子宫期,他的样子是一个研究者的姿态,所以在他的医术中,在专业中,他是精益求精的,是很棒的。那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个案!也就是说在子宫期,其实我们通过现象学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人的天赋,乃至可以看到人的使命。


曾经有一个心理治疗师跟我说,通过潜意识意识化的这种工作方式,一下子就探索到的他的子宫期,探索到他的婴儿期,要是在常规的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中得需要多长的心路历程啊!所以这个我也是非常同意的。在这里没有最好,我们只是说的是在这一点上。或许我们应该看到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这种工作方式,也就是现象学这个工作方式,的确带给很多心理工作者以便捷,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谈到孝的话,我们为什么谈的子宫期谈的这么多呢?因为的确,在生命的越早期(的经历)对我们生命后面的影响其实是越大的。


一个孩子在子宫里面,它经过发育,成长,长大,最后妈妈的子宫已经限制他的发展,并且子宫的胎盘已经老化,已经不能很好的供给他营养。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脱离这个母体,脱离掉这个给他无条件满足的母体,要去走向新的空间,那也就是出生。那在出生的过程,对于母亲,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很痛的。这个出生,这个分离,都是伴随着剧烈的痛苦。


每一个成长其实都是伴随着痛苦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痛苦,其实也都给了我们生命的礼物--那就是成长。

童年期

在妈妈和孩子都经历了这个痛苦之后,孩子就出生了。最初的时候,大多数的妈妈会继续把孩子揽在怀里,会继续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心跳的声音,感受到妈妈的强有力的臂弯,耐心的呵护。虽然他离开了子宫的那个界限包围之下,他感到失去了安全,但是在妈妈的怀里,他又重新拾回了那种安全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很小的时候,它的脖子甚至不能转动的时候,这个孩子是被很精心地呵护着。他饿的时候已经不能通过胎盘自动的供给。他可能甚至要通过哭叫来提示人们,他不舒服啦或者是他饿了,这样的话妈妈会根据孩子的需要,或者是家人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满足孩子。离开了妈妈温暖的子宫,来到了这个冰冷的世界,他已然不如以前得到的照顾更多,但是成长确实在发生着。


就这样孩子的能力一点一点的成长。随着他的能力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需要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更少


在孩子到一岁/两岁/三岁这个过程中,父母为孩子做的事越来越少的。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的时候父母因为忙碌,孩子饿了都没有及时给到吃的食物;甚至有时候,孩子的一些想法,他因为没有很好的表达,父母都忽略了。这时在孩子的内心,他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比如说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当他饥饿的时候,他可能感受到是死亡的威胁,他可能会有一些恐惧的想法。这个时候他甚至感觉妈妈是不是不要他了?他是不是要死掉了?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面,(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更正)


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他更大了,他开始上小学。妈妈对他在学龄前的那种无条件的关爱呵护,突然因为巨大的学习的压力,变得有的时候横眉立目,孩子觉得很困惑。妈妈以前是无条件的爱我的,但是现在为什么增加了这么多的条件的?你要学习好,我可能才爱你。或者说你还要讲礼貌,你要听话,你要怎么怎么样?这样我才爱你。那么孩子感觉到就是---他必须要努力,才能取悦父母,努力才能够让父母开心。

青春期

也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可能长到了青春期。在这之前,他觉得可能父母是他的天,他有任何的问题,找爸爸妈妈可能都会迎刃而解,都会给他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他的心里,父母是那么的有力量,是能够给予他很大的支持,他觉得是被保护的,非常的安全。


但是他在青春期的时候,随着他的意识的成长,随着他跟外界环境的接触,他发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信息,他有时会觉得 :嗯?爸爸妈妈有时候想法也不完全对。他甚至会看到,自己父母和其他人父母的不同甚至差异,甚至是他觉得是不足够的,内在会有一些对父母的评判,甚至会有一些比较。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的显现。这个时候的孩子有的时候会在思想上跟父母有一些背离,有一些孩子会明显地体现出青春期的不适应,会出现叛逆的情况。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可以去分析,可以去探索。


经过孩子身体上的出生和意识上/思想上的出生这两个阶段,孩子基本上就步入了一个社会人的这样的一个角色。那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满足是比较好的,对孩子也是比较民主的,又能够让孩子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去体验,去自我探索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他感受到跟父母是一个非常能够交流的这样的一种氛围,这个时候孩子是叛逆比较少的。也就是当孩子被很好地满足的时候,他这个青春期是能够很好的过渡的,并且他也是很有力量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看到。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父母非常粗暴的一些压力或者是一些直接的灌输,那孩子就会有一个抗争。我们跟父母的互动的模式,也是在这样的生命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青春期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叛逆的行为,那么很多父母为此而苦恼,但是我觉得也不用这样的去苦恼,至少来讲,叛逆的孩子还不是太坏,因为一个叛逆的孩子意味着他开始独立的做自己。在青春期这个时候,其实更多的孩子面临的是意识的一个独立,在心理学上我们有的时候称它为第二次出生,他开始要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那这个分离,再一次的痛苦其实是为了他再一次的成长,就如同我们离开妈妈的子宫的那个痛是一样的,它也是因为成长。


在青春期过后,在孩子的心里父亲/母亲那把伞有的时候不再是伞,而他们也不再是被神化了的神,在孩子的心里,他成长起来。青春期很好的过度是父母要格外加以注意的。有的孩子是被父母淹没了,就是孩子在青春期需要分离的时候,很多父母是舍不得的,其实就断送了孩子就是成为社会独立人的这样的一个机会。另一方面的就是,父母呵护的太好了!没有给孩子自己独立探索的机会,这个孩子他就被淹没了。所以在很多家里面有一些就是“吃儿”、肯老族,或者是一些不能走出家庭的孩子,很多就是这样的。


还有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在兄弟姐妹中,事实上被父母关照呵护特别多的人,往往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发展,有的时候是不如那些从小被父母没有过多的关爱,就不得不自己去探索,不得不自己去发展的这样的兄弟姐妹的。

成年期

再随着他的成长,他开始进入到成年期。但是在生命越早期,它对人的影响其实是越大的。那我们有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会知道,生命越早期对人格的影响,其实是越大的。


接下来,我们成人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下,我们在社会的影响下,在我们内在都一个良善的标准。这个良善的标准,一种是活在我们自己心里内在的一个个人的标准;还有一种标准是活在社会道德的层面的的一个标准。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会出于对系统的考量,有一个对系统的整体的一个标准。


那我们今天可以更多的去看一下,不同的标准将会带来我们怎么样了一些影响?


比如说,在前些日子的沙龙中,有一次人不是很多,有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了自己跟公婆的一个苦恼!她说:我特别心疼他们,我想为他们好,但是有时他们一起做法也令得我很心寒,然后就举了一些例子,她是怎么怎么样去对老人的。然后我就让现场的朋友们去感受。我感受到了她内在这份委屈的情绪。并且她还提到了一点,她说:你说我要不管他们吧,人家又得说我这个媳妇怎么怎么样?所以我就一直对他们很好。我感受到,她其实想表达的是她自己是一个好的儿媳妇,(她这么做都是)为了成就这个好的儿媳妇的名字。但是很多时候,她其实就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比如说,老人为什么会对他有愤怒。如果我们为一个人做的很多的事情,我们以为这样对他是有好处的,但是却不是对方内心想要的,他会觉得被我们束缚住了。这样的话,对方对我们当然要愤怒。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自以为自己为别人做了很多的好事,自以为这样是孝敬的,但是最终的结果,用他们自己话来讲,“受累不讨好!”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关系中,这里要体现一个界限----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受的教育不同,我们对道德的一些标准其实也是不同的,我们很多人用自己的标准去做事情,并且同时希望别人也能够遵循自己的这个标准,但是非常遗憾,有的时候这是很难实现的。当我们过多的用自己的标准去给予别人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被别人难以接受。曾经有个笑话说,一只小白兔用胡萝卜去钓鱼,他一连钓了三天,直到最后一天,也没有钓到一条鱼,但是鱼窜上来,给了小白兔一个嘴巴,说:“你再用胡萝卜钓我,我就扇死你。”



良知

关于我们自己的内在的一份良知。我们说,有一些人做了一些对不起别人的事情,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大意导致的一些事故的发生,通常即使别人原谅了这样的人,他自己的余生过得也是非常不安的,这就是一个自己内在的良知。


另外,这个良知其实牵绊影响的不止是自己,其实还会延伸到系统中去。比如说,曾经有一个犯罪人员。他对一个家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到后来的我们会发现在这两个家族系统中,被伤害的一方的家庭他们的身心出现了一些状况。而作为加害者的那个家庭,他虽然也承担了他的责任,可是他家的两个兄长,都先后得了心脏病和糖尿病。这个例子就发生在我生活的周围。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种良知的牵绊,它是在潜意识里去形成的。


从企业系统的良知来看,我今天在这里是斗胆的说说,不对的也请大家就是提出批评!比如说,海爷爷他在他事业成功的巅峰,他和苏菲奶奶就是结合了。在这个系统中,早期跟海爷爷合作的一些合作伙伴中,他们就先后的...用海爷爷的话讲,就先后的离开了他。而从另一方面一些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是,他们有被海爷爷抛弃,被开除的那种感觉。


我在研究组织系统排列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苏菲奶奶作为这个系统中后来的人,她因为直接进入了这个系统的管理层,并且在进入到这个位置之后,她并没有给到前面人更多的尊重,而前面人也没有因为苏菲奶奶跟海爷爷这种特殊关系,给予一个谦卑的一个位置。那这样的话,其实苏菲奶奶就直接的就是从系统的稍靠后的位置就直接到了一个系统比较靠前的位置。这样她内在其实是有一份愧疚感,会让她把她超越位置这些人排除出这个系统。


和这些人比起来,我是家排的晚辈,我在这里这样评说,我是带着一份尊重,是带着一份探讨学问,我想即使海爷跟苏菲奶奶听到了,他们也会原谅我小辈无名的小辈的。(转载请注明全文,切不可断章取义)


分析终究是分析,但是真正的真相是什么,其实只有在排列场中,跟随自然的流动才会揭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探索这个部分。良知,无论是在我们自身,还是在我们系统中,它其实都在运作着,其实跟道理,跟道德,跟我们的标准,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我在这里探索这个部分,现在感觉也有一份对海灵格爷爷和苏菲奶奶的一个不尊重,所以在这里也给他们鞠个躬,非常抱歉。我只是出于对这个学问的一个研讨!也请他们老人家能够原谅。


更多微课笔记:

用易经解读生命整合(一)

用易经解读生命整合(二)


更多邢淑文老师文章/微课/工作坊信息

请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到:

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